|
几乎被遗忘和边缘化的“绿煤”政策,将整个行业逼到了自生自灭的边缘,在激励机制缺失的背景下,如何才能走出“绿煤”困境?
相比于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光鲜发展,煤炭――这个传统能源,背负了太多的骂名――温室气体排放、二氧化硫污染、矿难、腐败与利益输送……一条条原始的罪状把这个原本中性能源的缺点无限放大,谈起煤炭,就联系起污染、肮脏、碳排放,甚至罪恶。
的确,煤炭对中国环境污染的“贡献率”是其成为众矢之的的直接原因――我国氮氧化物的60%、烟尘排放的70%、二氧化硫排放的85%、二氧化碳排放的85%都来自于煤炭。
尽管如此,我们却一刻也无法离开这种高碳能源,它占到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近七成,是我国能源安全无可替代的支撑。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国际上是唯一的,我们是在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刘炯天在接受《能源》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整体资源条件差,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处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们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以煤为主的结构无法改变。”
既然我们无法摆脱黑色的煤炭,那么“改造它”,使其更加高效和清洁便成了当务之急,“高碳能源的低碳利用”、“让煤炭绿起来”成了业界盼望已久的突破。
然而,这种突破并没有如期到来,政策的遗忘导致了企业对煤炭的生产和利用缺乏将煤炭变绿的积极性,守望在清洁煤门槛之外的投资者却有心无力,低碳经济尽管被呼吁了多年,中国却依然在高碳的泥潭里挣扎。
高碳陷阱
长期以来,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把人们带入了一个误区,误认为这种煤炭带来的难题无法根治。实际上,从煤炭的开采、选洗、运输、转化和利用,每一个环节都有巨大的潜力可挖,“以煤炭的全生命周期来看,让煤炭变绿,关键在于每一个具体环节的精打细算。”中海油新能源公司首席科学家肖钢说。
让煤炭变绿是一个宽泛意义的概念:开采过程中可提高回采率和减少植被破坏、提高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资源加工过程中可高效分选、深度净化;燃烧和转化过程中可提高效率;利用过程中可加快二氧化碳的捕捉与封存。
然而,在我国,煤炭的每一个环节都难以让人乐观:受制于回采技术的限制,目前煤炭平均回采率仍不足40%,大大低于75%的国家标准;而原煤的选洗比例也仅为50%,落后发达国家10多个百分点;煤炭的利用效率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1]
中国BB贝博艾弗森官方网站资源网http:/BB贝博艾弗森官方网站交易、BB贝博艾弗森官方网站转让门户网站
【免责声明】此文章仅供读者作为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出于传递给读者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此文章来自于网络。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第一时间联系BB贝博艾弗森官方网站资源网进行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