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水是受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下垫面条件等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但地理位置、大气环流等的影响,已在水汽输送一节中得到阐述。这里主要介绍地形、森林、水体等下垫面条件以及人类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一)地形条件影响
 地形主要是通过气流的屏障作用与抬升作用对降水的强度与时空分布发生影响的。这在我国表现得十分强烈。许多丘陵山区的迎风坡。常成为降水日数多、降水量大的地区,而背向的一侧则成为雨影区。1963年8月海河流域邢台地区的特大暴雨,其雨区就是沿着太行山东麓迎风侧南北向延伸,呈带状分布,轴向与太行山走向一致,即是典型实例。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程度决定于地面坡向、气流方向以及地表高程的变化。表2-10揭示了我国代表性山地降雨随高程变化的递增率。位于台湾岛的中央山脉,因受湿热气流的影响最强,所以递减率最大,达105毫米/100米;而位于内陆的甘肃省祁连山,由于当地水汽含量少,降水的年递增率仅7.5毫米/100米。
 但是,这种地形的抬升增雨并非是无限制的,当气流被抬升到一定高度后,雨量达最大值。此后雨量就不再随地表高程的增加而继续增大,甚至反而减少。峨眉山、黄山的降水就呈此规律,在最大降水量出现高度之下,降水随高程增加而递增,超过此高程,降水反而减少。日本山地降水量随高程变化的规律,其中B点的降水量最大,位于山顶的C点降水就小于B点,而与山脚A点的降水大致相当。
 对此,柏塞尔曾根据瑞士的资料得出:在最大降水量出现的高度以下,降水量与高程之间的经验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Ph=P0+1.414h+382tanα (2-58)
 式中,Ph为相对于高度h的降水量;P0为山麓处的降水量;α为山坡的平均坡度。
 (二)森林对降水的影响
 森林对降水的影响极为复杂,至今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例如,法国学者F.哥里任斯基根据对美国东北部大流域的研究得出结论,大流域上森林覆盖率增加10%,年降水量将增加3%。根据前苏联学者在林区与无林地区的对比观测,森林不仅能保持水土,而且直接增大降水量,例如,在马里波尔平原林区上空所凝聚的水平降水,平均可达年降水量的13%。我国吉林省松江林业局通过对森林区、疏林区及无林区的对比观测,森林区的年降水量分别比疏林区和无林区高出约50毫米和83毫米(表2-11)。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森林对降水的影响不大。例如K.汤普林认为,森林不会影响大尺度的气候,只能通过森林中的树高和林冠对气流的摩阻作用,起到微尺度的气候影响,它最多可使降水增加1—3%; H.L.彭曼收集亚、非、欧和北美洲地区14处森林多年实验资料,经分析也认为森林没有明显的增加降水的作用。
 第三种观点认为,森林不仅不能增加降水,还可能减少降水。例如,我国著名的气象学者赵九章认为,森林能抑制林区日间地面温度升高,削弱对流,从而可能使降水量减少。另据实际观测,茂密的森林全年截留的水量,可占当地降水量的10—20%,这些截留水,主要供雨后的蒸发。例如,美国西部俄勒冈地区生长美国松的地区,林冠截留的水量可达年降水量的24%。这些截留水,从流域水循环、水平衡的角度来看,是水量损失,应从降水总量中扣除。
 以上三种观点都有一定的根据,亦各有局限性。而且即使是实测资料,也往往要受到地区的典型性、测试条件、测试精度等的影响。总体来说,森林对降水的影响肯定存在,至于影响的程度,是增加或是减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并且与森林面积、林冠的厚度、密度、树种、树龄以及地区气象因子、降水本身的强度、历时等特性有关。
 (三)水体的影响
 陆地上的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对降水量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水面上方的热力学、动力学条件与陆面上存在差别而引起的。
 “雷雨不过江”这句天气谚语,形象地说明了水域对降水的影响。这是由于大水体附近空气对流作用,受到水面风速增大,气流辐散等因素的干扰而被阻,从而影响到当地热雷雨的形成与发展。
 根据观测,水域对降水的影响,总体来说是减少降水量,但因季节而有差异。例如,夏季在太湖、巢湖及长江沿岸地带,存在程度不同的少雨区,以南京到扬中平原之间的长江沿岸较为典型,夏季降水量比周围地区少50—60毫米,但冬季则比周围略有增加,增加值不超过10毫米,所以从全年来说还是减少了降水量。又如,新安江水库建成后,库区北部的年降水量明显减少,最大可减少100毫米/年,估计库区中心可能减少15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1%左右。
 但在迎风的库岸地带,当气流自水面吹向陆地时,因地面阻力大,风速减小,加以热力条件不同,容易造成上升运动,促使降水增加。
 (四)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对降水的影响一般都是通过改变下垫面条件而间接影响降水,例如,植树造林、或大规模砍伐森林、修建水库、灌溉农田、围湖造田、疏干沼泽等,其影响的后果有的是减少降水量,有的增大降水量,影响机理如前所述。
 在人工直接控制降水方面,例如,使用飞机、火箭直接行云播雨,或者反之驱散雷雨云,消除雷雹等,虽然这些方法早已得到了实际的运用,但迄今由于耗资过多,只能对局部地区的降水产生影响。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城市对降水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城市的增雨作用,例如,南京市区年降水量比郊区多22.6毫米,而且增加了大雨的机遇,雷暴和降雪的日子亦较多。其具体影响的程度、增雨量的大小,则视城市的规模、工厂的多少、当地气候湿润的程度等情况而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