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的要素 | 
      |
  | 
      |
 降水是自然界中发生的雨、雪、露、霜、霰、雹等现象的统称。其中以雨、雪为主,就我国而言更以降雨为最重要。关于降雨的形成机制与类型已在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中介绍,从水文学科要求出发,主要侧重降水的数量特征、时空分布变化以及雨区范围和移动过程等问题的讨论。 
 (一)降水要素 
 1.降水(总)量指一定时段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一天内的降水总量称日降水量;一次降水总量称次降水量。单位以毫米计。 
 2.降水历时与降水时间前者指一场降水自始至终所经历的时间;后者指对应于某一降水而言,其时间长短通常是人为划定的(例如,1、3、6、24小时或1、3、7天等),在此时段内并非意味着连续降水。 
 3.降水强度简称雨强,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以毫米/分或毫米/时计。在实际工作中常根据雨强进行分级,常用分级标准如表2-8所示。 
 
 4.降水面积即降水所笼罩的面积,以平方公里计。 
 (二)降水特征的表示方法 
 为了充分反映降水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规律,常用降水过程线、降水累积曲线、等降水量线以及降水特性综合曲线表示。 
 1.降水过程线以一定时段(时、日、月或年)为单位所表示的降水量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可用曲线或直线图表示。它是分析流域产流、汇流与洪水的最基本资料。此曲线图只包含降水强度、降水时间,而不包含降水面积。此外,如果用较长时间为单位,由于时段内降水可能时断时续,因此过程线往往不能反映降水的真实过程。 
 2.降水累积曲线此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纵坐标表示自降水开始到各时刻降水量的累积值。自记雨量计记录纸上的曲线,即是降水量累积曲线。曲线上每个时段的平均坡度是各时段内的平均降水强度,即 
 I=ΔP/Δt (2-51) 
 如果所取时段很短,即Δt→0,则可得出瞬时雨强i,即i=dP/dt。 
 如果将相邻雨量站的同一次降水的累积曲线绘在一起,可用来分析降水的空间分布与时程的变化特征。 
 3.等降水量线又称等雨量线。指地区内降水量相等各点的连线。等降水量线图的绘制方法与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图作法类似。等雨量线综合反映了一定时段内降水量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从图上可以查知各地的降水量,以及降水的面积,但无法判断出降水强度的变化过程与降水历时。 
 4.降水特性综合曲线常用的降水特性综合曲线有以下三种: 
 1)强度-历时曲线曲线绘制方法是根据一场降水的记录,统计其不同历时内最大的平均雨强,而后以雨强为纵坐标,历时为横坐标点绘而成。同一场降雨过程中雨强与历时之间成反比关系,即历时愈短,雨强愈高。此曲线可用下面经验公式表示, 
 it=s/tn (2-52) 
 式中, t为降水历时(小时);s为暴雨参数又称雨力,相当于t=1小时的雨强;n为暴雨衰减指数,一般为0.5—0.7;it为相应历时t的降水平均强度(毫米/小时)。 
 2)平均深度-面积曲线这是反映同一场降水过程中,雨深与面积之间对应关系的曲线,一般规律是面积越大,平均雨深越小。曲线的绘制方法是,从等雨量线中心起,分别量取不同等雨量线所包围的面积及此面积内的平均雨深,点绘而成。 
 3)雨深-面积-历时曲线曲线绘制方法是,对一场降水,分别选取不同历时(例如,1日,2日,…)的等雨量线,以雨深、面积为参数作出平均雨深-面积曲线并综合点绘于同一图上,其一般规律是,面积一定时,历时越长,平均雨深越大;历时一定时,则面积越大,平均雨深越小。  | 
      |
![]()  | 
          |
|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中国BB贝博艾弗森官方网站资源网微信公众号 | |
| 关键字:降水|要素 | |
| 【字体:大 中 小】 TOP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