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壳中含有87种化学元素,目前在天然水中基本都已发现。这些元素在天然水中的含量与岩石圈的平均组成相差很大。多种化合物溶于水,又随着水文循环一起迁移,经历着不同环境,其数量、组成及存在形态都在不断变化。这个过程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元素和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二是各种环境因素,如天然水的酸碱性质、氧化还原状况、有机质的数量与组成,以及各种自然环境条件等。天然水的主要矿化作用如下: 1)溶滤作用土壤和岩石中某些成分进入水中的过程称溶滤作用。当地表水或地下水流经土壤或岩石时,在与其密切接触过程中,不断地溶解其中常含有的易溶盐类,从而提高了矿化度。按其溶解性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按矿物成分的比例全部溶于水中,称全等溶解矿物,例如,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另一类是矿物中只有一部分元素进入水中,而原始矿物保持其结晶格架,这一类称不全等溶矿物,主要是硅酸盐和铝硅酸盐。
 2)吸附性阳离子交替作用天然水中离子从溶液中转移到胶体上,是吸附过程。同时胶体上原来吸附的离子,转移到溶液中是解吸过程。吸附和解吸的结果,表现为阳离子交换。其特征有:①离子交换是可逆反应,处于动态平衡;②离子交换以当量关系进行;③离子交换遵守质量作用定律。
 胶体吸附的饱和容量称为吸附容量。以100克胶体中吸附离子的摩尔数来表示。常见的粘土矿物,例如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吸附容量分别为80、30,10摩尔/100克。腐殖质胶体的吸附容量可达350摩尔/100克。
 胶体对各种阳离子的吸附能力不同,并有如下顺序:
 H+>Fe3+>Al3+>Ba2+>Ca2+>Mg2+>K+>NH4+>Na+>Li+
 特别是在地下水和海水中,阳离子交替作用广泛存在。常见到矿物初期地下水中的Ca2+与胶体上面吸附的Na+交替,使硬度较大的HCO3-Ca型水变为硬度较小的HCO3-Na型水。
 尽管在地壳平均组成中,钾和钠的丰度很接近,而且钾盐的溶解度普通高于钠盐,但由于胶体吸附K+的能力大于Na+,并且植物普遍吸收K+,合成有机质。所以天然水中钾的含量远小于钠的含量。
 天然水中微量元素的难溶物质远未达到饱和。胶体的阳离子交替作用能使许多重金属离子从稀溶液中沉淀,转为固相物,例如,使Mn、Cu、Ni、Co、Pb、Zn、Hg等重金属从湖水、海水中向湖底、海底沉积。
 3)氧化作用天然水中的氧化作用,包括使围岩的矿物氧化和使水中有机物氧化。黄铁矿是岩石中常见的硫化物,含氧的水渗入地下,使黄铁矿氧化。
 2FeS2+7O2+2H2O=2FeSO4+2H2SO4
 12FeSO4+3O2+6H2O=4Fe(SO4)3+2FeO3·3H2O
 游离的硫酸进而侵入围岩中的CaCO3。
 CaCO3+H2SO4=CaSO4+CO2↑+2H2O
 硫化矿物的氧化是地下水中富集硫酸盐的重要途径。在硫化矿床附近和富含黄铁矿的煤田地区,在矿坑和风化壳中往往形成含大量硫酸盐(10—15克/升)的酸性水。而在深层承压水中,因含氧不足,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4)还原作用 在还原环境里,天然水若与含有机物的围岩(油泥、石油等)接触,或受到过量的有机物污染,碳氢化合物可以使水中的硫酸盐还原。如:
 CH4+CaSO4=CaS+CO2↑+2H2O
 硫化物与CO2、H2O进一步作用生成CaCO3沉淀,而水中失去了硫酸盐,富集了H2S。
 CaS+CO2+H2O=CaCO3↓+H2S
 在油田地下水、河湖底泥中及封闭的海盆底部,水中的有机质受脱硫细菌作用,也会产生同样结果。这些厌氧细菌就是依靠夺取硫酸根中的氧而生存的。
 5)蒸发浓缩作用 在干旱地区,内陆湖和地下水正在经历盐化作用。在蒸发浓缩过程中,各种盐类的沉淀顺序为:Al、Fe、Mn的氢氧化物,Ca、Mg的碳酸盐、硫酸盐和磷酸盐,Na的硫酸盐,Na、K的氯化物,Ca、Mg的氯化物,最后为硝酸盐。
 在青藏高原有众多的盐湖,富集了大量的KCl、NaCl,有的富集了Br、I、B、Li、Sr等,形成可供开采的盐湖资源。
 6)混合作用。雨水渗入补给地下水,地下水补给河水,河水注入湖泊或大海,河口段的潮水上溯,滨海含水层的海水入侵等,都是天然水的混合。两种或几种矿化度不同,成分各异的天然水相遇,混合以后的矿化度和化学组成都要发生变化。如果混合过程中没有发生沉淀和吸附阳离子交换作用,那么混合前后水的矿化度之间呈线性关系,对任一组分来说都是如此。
 在干旱地区,这类混合作用使Ca、Mg、Fe的碳酸盐析出,石膏和二氧化硅沉淀,结果地下水或盐湖中几乎是单一的NaCl,矿化度达50克/升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