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水热量的收支海水中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它每年获得的热量等于支出的热量,否则海水的温度就要发生变化。从整个海水的年平均温度来看,几乎没有变化。但一年中不同季节、不同海区的热量收支并不平衡,因此引起了海水中温度的分布与变化的不同。海水中的热量收支情况如表1-2。表中的各项热量收支,对海水温度分布与变化的影响并不相同。热量的收入以太阳短波辐射和大气长波辐射最为重要。洋流带来的热量只对局部海区有较大影响,其它方式所提供热量较少;热量的支出以海面辐射和蒸发更为重要,在局部海区由洋流带走的热量对水温变化也有较大影响,由于海水的垂直紊动混合,可把热量传到深处。
2.海水温度的分布
1)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三大洋表面年平均水温约为17.4℃,其中太平洋最高,达19.1℃;印度洋17.0℃;大西洋16.9℃。
三大洋表面年平均水温的分布特点是:北半球高于南半球,在南北纬0°—30°之间以印度洋水温最高,在南北纬50°—60°之间大西洋水温相差悬殊。形成上述特点的原因在于热赤道北移,南半球的热带水一部分流入北半球,北半球暖流势力强大,一直影响到高纬,受大陆和海底地貌影响,北冰洋的冷水不能大量南流;而南半球三大洋相连,并与南极大陆相接,因此冷却效果特别明显;印度洋热带海区三面受亚、非、澳大利亚大陆包围,并受暖流影响,所以水温最高。
世界大洋表面水温分布的总趋势是:水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海区水温最高;大洋东西两侧,水温分布有明显差异;在寒暖流交汇处等温线特别密集,水温水平梯度很大;夏季大洋表面水温普遍高于冬季,而水温的水平梯度则冬季大于夏季。总之,大洋表面水温分布的这些特点,主要是由太阳辐射和洋流性质所决定的。
2)水温的垂直分布大洋水温的垂直分布,从海面向海底呈不均匀递减的趋势。在南北纬40°之间,海水垂直结构可分两层,即表层暖水对流层(一般深度达600—1000米)和深层冷水平流层。表层暖水对流层的最上一层(约0—100米)受气候影响明显,紊动混合强烈,对流旺盛,水温垂直分布均匀,垂直梯度极小,故称为表层扰动层。在此层下部与冷水之间形成一个温跃层,水温垂直梯度递减率达最大值。
3.海水温度的时间变化
1)水温的日变影响水温日变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天气状况(风、云)、潮汐和地理位置等。大洋表面水温日变一般很小,日较差不超过0.4℃。水温的日变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在靠近大陆浅海区日较差可达3—4℃以上。最高、最低水温出现的时间各地不同,但最高水温每天出现在14—16时,最低水温则出现在4—6时。水温日变深度,一般可达10—20米,最大深度可达60—70米。
2)水温的年变影响水温年变的因素有:太阳辐射、洋流性质、季风和海陆位置。水温年变的地理分布为:从赤道和热带海区向中纬海区增大,然后向高纬海区减小;在同一热量带,大洋西侧较东侧变幅大,靠近海岸地区更大;南北两半球相比,北半球各纬度带的年较差大于南半球,见表1-3。水温年变深度,一般可达100—150米,最大深度可达500米左右。
4.海冰淡水结冰时的水温是0℃,最大密度温度是3.98℃;而含有盐分的海水,其冰点和最大密度温度都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但降低的数值不同。当海水的盐度大于24.695×10-3时,冰点温度低于最大密度温度;而盐度小于24.695×10-3时,冰点温度高于最大密度温度;只有盐度在24.695×10-3时,海水的冰点温度与最大密度温度相同,为-1.332℃。
通常大洋表面盐度均大于24.695×10-3,因此冰点更低。当海面水温达到冰点时,因密度增大形成对流,所以难于结冰。只有相当深的一层海水充分冷却后才开始结冰。海水结冰时,就要不断的析出盐分,使表层海水盐度增加,密度增大,因而表层水继续下沉,加强了海水的对流,结冰就更困难、更缓慢。因此只有当水温降到冰点以下,海水达到某种程度的过冷以后,在有结晶核的条件下,海水才开始结冰。海水结冰时,首先形成的是含纯水的冰晶,这些冰晶包围着未结冰的海水。冰晶析出后,剩下的盐分使未结冰的海水变浓,结果进一步降低了海水的冰点,这种海水就会下沉,并与下面海水发生混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