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  调查工作量布置的特殊要求 5.5.1  野外工程地质测绘,采用以穿越路线为主,追索路线为辅的全面工程地质点法进行调查。
 5.5.2  在工程地质的重点地段,可适当加密路线,在路线调查的基础上,对重要的地质。工程地质现象要进行追索;在地质、工程地质简单地区,路线间距可适当放宽;在通行条件困难地区,应在加强航空照片解释的基础上,适当放宽路线间距。
 5.5.3  观测点和观测路线的密度要服从调查需要,观察内容的描述要服从观察目的,避免机械地套用。
 5.5.4  路线调查要进行认真、细致、全面、连续的观察记录,对重要的地质、地貌和工程地质界线,均应有一定的点线控制;对有意义的地质、地貌和工程地质现象要作重点记录、素描、拍照和取试验样品;在条件比较复杂或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地段,要做路线地质剖面。
 5.5.5  基本查明不同地质、地貌单元的多年冻土的上限和多年冻土的厚度,并要有适当数量的钻孔,观测多年冻土的温度及变化规律。
 5.5.6  多年冻土区的冰缘地貌特征及分布规律有的具有季节性,因此在进行工程地质调查时应掌握工作时间和工作进度。
 5.6  特殊岩、土分类与描述。
 5.6.1  冻土的工程地质分类是在综合分析冻土内在因素和工程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即根据冻土的冻胀融沉性指标,影响冻土冻胀率的一些主要因素,如冻土的岩性、冻土层厚度、冻土的含水层、冻土层底面与地下水位的距离等因素,进行冻土工程地质分类。
 冻土融沉性与冻胀性工程地质分类见表3、表4。
 表3  冻土融沉性工程地质分类表  
| 分类名称  | 等级代号  | 融化下沉  系数A  %  | 按米计算的  融化下沉  总量cm  | 工程特点描述  |  
| 不融沉土  | Ⅰ  | <1  | <3  | 为最好的地基土、可直接作为建筑物的地基  |  
| 弱融沉土  | Ⅱ  | 1~5  | 3~15  | 为良好的地基土,一般可直接作为建筑的地基  |  
| 融沉土  | Ⅲ  | 5~10  | 15~30  | 是一种过渡类型,当作为建筑物地基时,基底融深不许超过1m。为防止基底融化,需采用深基、保温等专门措施  |  
| 强融沉土  | Ⅳ  | 10~25  | 30~75  | 作基底时,原则上不允许发生融化,宜采用保持冻土的设计原则或采用桩基架空基础等  |  
| 强融沉冰  | Ⅴ  | >25  | >75  | 作为基底时,不允许发生融化,且应考虑它的长期流变作用,故需进行专门处理,如砂垫层等  |  注:融化下沉系数A是和土的塑限含水量Wp与超过塑限含水量W之差的有效融化下沉含水量W-Wp有关,即A=(W-Wp)K。   表4  冻土冻胀性分类  
| 分类名称  | 代号  | 冻胀率  n%  | 天然含水量W  %  | 地下水位距  冻土层底面  的距离S  m  | 冻胀性评价及岩(土)体  名称  |  
| 不冻胀土  | Ⅰ  | n<1  | W<14  | S<2  | 冰胀量一般很小,岩性为岩石、砂石土、砂土、粉土含量<15%的卵石土、砾石土  |  
| 微冻胀土  | Ⅱ  | N<3.5  | 14≤W<19  | S≤2  | 冻胀量可能造成基础变形,岩性为细砂(>0.1mm颗粒含量≤3.5%)、粉砂  |  
| 冻胀土  | Ⅲ  | 3.5<n≤6  | Wp+5≤W≤Wp+2  | S>1.5  | 冻胀量很大,季节融化层可达10~20cm,岩性为粉砂  |  
| 强冻胀土  | Ⅳ  | n>6  | W>Wp+9  | S≤1.5  | 冻胀量应通过实测确定,岩性为沼泽土、淤泥质粘性土  |  注:①冻胀率n为冻土体冻结后高度h1与冻土体冻结前高度h之差和冻土体冻结前高度比的百分数即:        n(%)= ×100。②Wp为塑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