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压送电线路对无线电台影响 设 计 规 定
 The design rules of radio stations
 against effects from high voltage power
 transmission lines
 DL/T 5040-95
 主编部门:西南电力设计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
 施行日期:1995年1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
 关于发布《高压送电线路对无线电台影响设计规定》电力行业标准的通知
 电技〔1995〕352号
 各电管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局,有关单位:
 《高压送电线路对无线电台影响设计规定》电力行业标准,经审查通过,批准 为推荐性标准现予发布。
 其编号为:DL/T5040-95
 该标准自1995年11月1日起实施。
 请将执行中的问题和意见告电力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并抄送部标准化领导小 组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
 1995年11月
 1 总   则
 1.0.1 本规定采用了无线电台(站)相关国家标准的防护间距,对不能满足防护间距 者,给出了防护间距的计算方法。
 1.0.2 本规定适用于110~500kV高压交流送电线路对无线电台(站)的干扰与防 护。
 1.0.3 本规定所指的送电线路及无线电台(站)必须符合现行有关标准。
 2 术   语
 2.0.1 防护间距
 为保障无线电台(站)正常工作而规定的无线电台(站)的天线边缘至高压送电线 间的最小距离。
 3 防 护 间 距
 3.0.1 高压送电线路与各类无线电台(站)的防护间距见表3.0.1。
 3.0.2 当不能满足表3.0.1所规定的防护间距时,可用第5章推荐的计算方法及公式 计算防护间距,通过电力部门和通信部门双方协商合理解决。
 表 3.0.1 防 护 间 距(m)
 
 续表
 
 4 防 护 措 施
 4.1 在送电线路方面
 4.1.1 按照无线电干扰水平合理选择导线截面及布置方式,控制导线表面场强、降 低无线电干扰水平。
 4.1.2 加强接近段的线路绝缘水平,防止跳线绝缘子串产生火花干扰,防止间隔棒 与导线绞结部位的松动。
 4.1.3 施工架线时,宜采用张力放线等新工艺,保护导线不受磨损。
 4.1.4 选定线时,宜从无线电接收台(站)的非接收方向通过,利用相互接近段的地形 地物的屏蔽作用。
 4.1.5 改变线路路径,保持相互间的距离。
 4.2 在无线电台(站)方面
 4.2.1 改善接收天线,采用方向性强,增益高的天线型式。
 4.2.2 天线可在局部范围内移动。
 4.2.3 可加大发射功率,提高接收信杂比。
 4.2.4 设计采用抗干扰能力强的信号波形和通信制式。
 4.2.5 搬迁无线电设施。
 5 防护间距计算
 5.1 用信杂比计算保护间距
 5.1.1 防护间距Dp
 5.1.1.1 当E0-13.98K+ΔEw+ΔEf<Np时
 
  (5.1.1-1)
 式中 E0--送电线路的基准无线电干扰场强;
 ΔEf--无线电干扰频率修正值;
 ΔEw--雨天无线电干扰增量;
 Np--最低保护场强;
 K--衰减系数。
 5.1.1.2 当E0-13.98K+ΔEw+ΔEf>Np时
 
  (5.1.1-2)
 5.1.2 送电线路无线电干扰水平的计算
 5.1.2.1 距边线20m处,频率为0.5MHz,晴天的50%基准无线电干扰场强E0的计 算公式为
 
  (5.1.2-1)
 式中gmax  --导线最大表面电位梯度有效值,kV/cm;
 r--导线或分裂子导线半径,cm。
 5.1.2.2 各相导线的基准无线电干扰场强计算公式为
  
 式中   Da、Db、Dc--A、B、C相导线分别距边线20m处的距离,m;
 gmax(a)、gmax(b)、gmax(c)--A、B、C相最大表面电位梯度有效值,kV/cm。
 5.1.2.3 单回送电线路基准无线电干扰场强
 当任何两相的基准无线电干扰场强之差大于3dB时,单回送电线路基准无线电 干扰场强为各相基准无线电干扰场强的最大值。否则取三相基准无线电干扰场强较 大的两个的平均值加1.5dB作为单回送电线路基准无线电干扰场强。
 5.1.2.4 双回送电线路基准无线电干扰场强
 首先按式(5.1.2-2)~式(5.1.2-4)计算出双回送电线路各相的基准无线电干扰场强
 
 a.双回送电线路各相综合基准无线电干扰场强
  
 b.双回送电线路基准无线电干扰场强:由a计算出双回送电线各相基准无线电 干扰场强以后,按第5.1.2.3条的原则计算双回送电线路基准无线电干扰场强。
 5.1.3 导线表面电位梯度计算
 5.1.3.1 导线表面平均电位梯度gav的计算
 
  (5.1.3-1)
 式中  q--单位长度导线表面电荷;
 
  --自由空间介电系数,  ;
 n--每相导线子导线数;
 d--子导线直径,cm。
 5.1.3.2 单位长度导线表面电荷q的计算
 
  (5.1.3-2)
 式中  q--单位长度导线表面电荷列矩阵,且
 
  (5.1.3-3)
 (下标a,b,c表示相导线,w,v代表地线)
 p--电位系数矩阵,且
 
  (5.1.3-4)
 U--导线电压列矩阵,且
 
 (其中:
  )     )              (5.1.3-5)
 5.1.3.3 电位系数
 自电位系数pii
 
  (5.1.3-6)
 互电位系数pij
 
  (5.1.3-7)
 上二式中hi--第i相导线对地高度,m;
 --第i相导线的等效半径,cm,当第i相导线为分裂导线时
  
 n--分裂导线的子导线数;
 b--分裂导线间距,m;
 Dij--第i相导线与第j相导线间的距离,m;
 D'ij--第i相导线与第j相导线的镜像间距离,m。
 5.1.3.4 电位系数降阶
 当送电线路的避雷线接地时,Vw=0,Vv=0。电位系数可降两阶,并由下式 计算
 
  (5.1.3-8)
 式中 P'abc --考虑接地避雷线影响的相导线电位系数矩阵;
 Pwv--相导线电位系数矩阵;
 Pwv-abc--相导线与避雷线间互电位系数矩阵,且
 
  (5.1.3-9)
 pwv--避雷线电位系数矩阵;
 Pwv-abc--避雷线与相导线间互电位系数矩阵,且
 
  (5.1.3-10)
 5.1.3.5 导线表面最大电位梯度有效值gmax
 
 5.1.4 无线电干扰频率修正值
 
  (5.1.4-1)
 式中  f--频率,MHz。
 5.1.5 无线电干扰的距离修正值ΔEd
 当距离Dp<100m时,     ΔEd =-20Klg(/20)               (5.1.5-1)
 当距离Dp>100m时,     ΔEd =-13.98K-20lg(/100)         (51.5-2)
 式中 K--衰减系数,且0.15MHz~0.40MHz,K=1.80;0.40MHz~1.70M Hz,K=1.65;1.7MHz~30MHz,也可取K=1.65。
 距边线Dp(m)处,频率为f(MHz)的80%无线电干扰场强Ep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ΔEw--雨天无线电干扰增量。
 5.1.6 最低保护场强Np
 
  (5.1.6-1)
 式中 Sp--受保护信号场强;
 Rp--所需信号噪声保护比(简称信噪比)。
 5.2 用允许大气环境噪声增量计算防护间距
 5.2.1 各级收信台(站)允许大气环境噪声增量规定见表5.2.1。
 表 5.2.1 各级收信台(站)允许大气环境噪声增量ΔN      (dB)
 
 5.2.2 防护间距Np
 
  (5.2.2-1)
 式中 N0--90%的大气环境噪声场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说明:
 本规定由电力工业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提出。
 本规定由电力工业部西南电力设计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志泰、陶勤。
 高压送电线路对无线电台影响
 设 计 规 定
 DL/T 5040-95
 条 文 说 明
 3 防 护 间 距
 3.1 表3.0.1中的防护间距引用的是下列标准:
 GB13617-92 短波无线电收信台(站)电磁环境要求
 GB13614-92 短波无线电测向台(站)电磁环境要求
 GBJ143-90 架空电力线路、变电所对电视差转台、转播台无线电干扰防护 间距标准
 GB6364-86 航空无线电导航台站电磁环境要求
 GB13618-92 对空情报雷达站电磁环境防护要求
 GB13613-92 对海中远程无线电导航台站电磁环境要求
 GB7495-87 架空电力线路与调幅广播收音台的防护间距
 中波导航台、超短波定向台、对海无线电导航台均属发射台。由于这些导航设 施发射特定极化和场型的电波,由飞机、船舰接收,以确定航向。决定场型的除了 天线、频率以外,发射天线周围的地反射面及附近的能再辐射建筑物也影响场型。 地面反射波主要通过第一菲涅尔区形成。因此,要求天线阵地第一菲涅尔区地面要 平整且不得有高建筑物。当天线架高和频率已知时,由下列公式计算第一菲涅尔区的参数
 
 式中  λ--波长,m;
 x0--反射点,m;
 xn--第一菲涅尔区近点,m;
 xf--第一菲涅尔区远点,m;
 Δ--垂直方向图上的最大功率角;
 h--天线架设高度,m。
 5 防护间距计算
 5.1 主要参考IEC/CISPR/C的第18号出版物“来自架空电力线和高压设备的无线 电干扰”(以下简称18号出版物)附录j。
 5.1.2.4 双回路送电线无线电干扰是根据18号出版物附录j的原则经推导给出的。
 5.1.3.4 电位系数矩阵当考虑避雷线影响时,其矩阵的阶数要增加2阶,为了提高 运算速度和简化计算,当避雷线接地时,可以认为避雷线对地电压为零,根据线性代 数推导出降阶公式(5.1.3-8)。
 5.1.6 最低保护场强Np
 本条依据国际频率登记委员会I.F.R.B的A系列标准的A.2标准第4条:考虑 到大气噪声日与日的变化及长时期的巨大波动,在稳定传播条件下,最低保护场强等 于90%大气噪声加所需信噪比。此外,国际电信联盟I.T.U推荐的最小广播被保护 场强等于90%自然噪声加40dB(其中40dB为所需信噪比)。
 自然噪声为大气噪声、宇宙噪声、人为噪声之综合。在置信度高于50%以上 时,人为噪声在自然噪声中已不起作用。例如:自然噪声置信度为50%时大气噪 声为19.2dB,人为噪声为5.1dB综合后自然噪声为19.3dB。因此,本规定用大 气噪声代表自然噪声。
 表5.1.6列出了中短波段I.F.R.B的A技术标准规定的信号噪声保护比。
 表 5.1.6 信号噪声保护比
 
 注:本表摘自国际频率登记委员会I.F.R.B的A系列标准中A.1标准第6条; 信号噪声保护比即为IEC/CISPR/C及本规定之所需信噪比。
 5.2 用允许大气环境噪声增量确定防护间距与GB7495《架空电力线路与调幅广播 收音台的防护间距》附录B的B.2.2条控制背景基本相同,且该条指出:背景场 强“……以架空送电线架设前的环境背景场强测量统计值为基本参量”,由于环 境噪声主要由大气、宇宙、人为噪声组成,且在高置信度时基本上取决于大气噪 声。因此,本说明以大气噪声作基本参量,并按I.F.R.B及IEC/CISPR/C的推荐取 其置信度为90%。一般大气环境噪声可取12dB,当需准确计算时,请参照西南 电力设计院编写的《大气噪声和高压架空送电线与无线电收信台间的电磁兼容》 或CCIR-322报告“大气噪声的世界分布及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