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先辈在煤矿生产建设中,把遇到无煤柱、断层、水等自然灾害叫作“病”,而把
落煤后在顶板与煤层中极易滑落的各种块体和裂缝叫作“疣”,其裂隙叫作“疣口”。这“疣”全国各地叫法不一,比如河北省井陉、峰峰等矿区则将其叫作“痹”。由于它对顶板管理、人身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自古矿山工作者,尤其是矿工对它极为重视。笔者每想起30多年来伤亡的数十名战友,他们一半以上是吃了“疣”的亏时,就无不痛心疾首。因此,我和老同事,尤其是老矿工一道,积数十年之沉痛教训和经验,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这类“疣”的种类、成因、名称、特点、危害及预防方法做如下粗浅总结和论述,仅供同仁参考。
(1)“疣”的分类与成因。一般分为3类,即“原始疣”-----指在煤、岩层形成过程中,由于温度和矿物的结晶及沉积作用而成;“构造疣”-----是煤、岩层形成后在激烈的地壳运动中受挤压和扭曲作用而成;“矿压疣”-----是在煤层开采时由于采动作用而成。
(2)“疣”的名称、特点与危害。按古今矿工们对各种“疣”的叫法分述如下。
①按形状分。有“升斗疣”(包括方、圆两种)、“荞麦疣”、“锅盖疣”、“船形疣”、“老鸹背”、“老君帽”……其特点是尽管它们形状各异,但都是上小下大,落煤后极易滑落,造成局部冒顶,以至伤人;遇到淋头水时危害更甚。由于这些“疣口”面滑,且又常被极薄的矸石片掩盖,因此,工人们总结说:“上小下大,睁眼(指裂隙张开)就下!”。可见,一时不慎,就会受害。
②按活动趋势分。有“初坡疣”(初坡为土语,即溜坡)、“合扑疣”。“初坡疣”多存在于采空区,单个极少,一般以多个方式出现,而在晋东南煤层中则普遍存在。这类“疣”如在煤壁上,则随时可能顺光滑的“疣口”面溜下来,推倒支护,压伤人员。“合扑疣”,其特点与上同,只是倾向与上相反,即倾向于煤壁上,在矿压和“疣”本身重量作用下,极易压酥下部煤壁,形成伞檐,造成“头重脚轻”,下落伤人;如在顶板上,则会因出现的伞檐而使压力加大,从而增加顶板管理难度,甚至造成冒顶。
③按位置分。有“临帮(壁)疣”。就是“疣口”走向与煤帮平行,如临巷帮,则极易发生连续片帮;如临回采工作面煤帮,则顶板极易沿煤帮切下,造成特大冒顶事故。
④按大小分。有“通天疣”,顾名思义,即“疣口”切断直接顶、老顶,甚至直达地面,形成通天的裂缝。“疣”的走向如与采煤工作面平行,则又兼为“临帮疣”,其危险性更大。
(3)预防方法。方法很多,现仅介绍以下几种供参考。
①初步认识。要请有经验的老职工,尤其是老矿工,以其亲身的经历与体会传授各种“疣”的名称、形状、特点、危险性及预防方法,以加深其理解,提高其认识,加大防治力度。
②认真识别。因为不管“疣”怎样隐蔽,总会有痕迹,只要班组长、安检员和作业人员切实按照《煤矿安全规程》作业,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对工作地点的顶板、煤壁等经常细看、细查、细敲、细问,终会发现。
③及时处理。一旦发现,就要当即处理,清除隐患。
④加强汇报与交接制度。峰峰矿务局二矿采煤工作面,早在50年代就坚持下班前1 h向调度室报告“痹”(疣)的情况,下班时向接班者交清“痹”的情况,从而保证了安全生产。
⑤加强支护。比如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各矿采取超前支护,实行一人一柱(工人称保命柱)防“疣”、背板背“疣”、锚杆锚“疣”等,其效果都不错。
⑥掌握关键。其中一是走向,二是重心,即巷道如顺“疣”的走向掘进,则必然片帮严重;若采煤工作面垂直“疣”的走向推进,则必然受“临帮疣”的威胁。所以,巷道最好要垂直“疣”的走向掘进,采煤工作面至少要斜交“疣”的走向推进。至于重心,比如在支护“合扑疣”的伞檐时,就必须支其重心的上部;若支其下部,则会犯“扶人扶脚,不扶还好,一扶即倒”的错误,使“疣”随之倒下而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