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验证码: 1331


当前位置:BB贝博艾弗森官方网站网首页矿业学堂地勘知识矿床地质 → 石油、天然气的开发简史

石油、天然气的开发简史

http: 时间:2009/3/18 10:46:07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数:3967

  石油、天然气早在几千年前已被古人发现、认识和利用。但作为工业性开发和大规模利用的近代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不长。从1859年美国人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州泰特斯维尔钻成的第一口油井算起,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


  我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天然气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近代石油工业发展史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又大大落后于其他主要石油生产国。只是到了本世纪的后半期,才有了很快的发展并跨入世界主要产油国的行列。


  (一) 古代天然气的发现和利用


  天然气的发现,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朝代的古书中,对不同地方的显示和利用情况都有所记载或描述。


  古书《易经》中“泽中有火”、“上火下泽”的记述,一些考证者认为是讲的自然现象,这就反映了3 000多年前,古人已注意到天然气在水面上的燃烧现象。


  据《四川盐政史》记载,2 000年前,战国时期的秦国,在四川已利用天然气煮卤盐。《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河郡鸿门县(现今陕西神木一带)有天封苑火井祠,火从地出”。公元267年,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记述了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四川邛崃一带天然气的采用情况:“临邛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热,盆盖井上,煮盐(卤)得盐……”。当时的作业只是挖坑井采气利用,并称之为火井。书中也记载了“酒泉延寿县南山名火泉出如炬”。唐朝房玄龄等著《晋书·志》载“光熙元年(公元306年)5月,范阳国(河北定兴一带)地燃,可以爨”。到了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作业的方式和使用的器具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古书《蜀中广记》记载了宋仁宗庆历年(公元1041年)以后,“蜀始开筒井,用圆刃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开始了用顿钻的方法打井。公元1637年,明代宋应星撰《天工开物》,用图文表示了四川钻井采气利用的作业流程。清朝乾隆年间,范咸编修的《台湾府志》记载现今台南县一带,“玉案山后山之麓有小山,其下,水石相错、石罅泉涌,火出水中,有焰无烟,焰发高三、四尺,昼夜不绝”。


  我国古人从大量的观察和实践中,也注意到天然气聚集与地形地貌高的部位有着一定的联系,按“龙脉”布井打钻。而古时处在领先水平的钻井技术,也逐渐流传至国外。美国作家丹尼尔·耶金在《石油风云》一书中作了如下描述:“早在1 500年前,中国就有了挖盐井的技术,盐井的深度达到3 000英尺(1ft=0.3048m)。1830年左右,中国人的凿井方法就已经进入欧洲并被仿效。可能也促进了美国开凿盐井的事业”。


  (二) 古代石油的发现和利用


  我国古代有关石油的记载,多在西北地区。公元1 800多年前,汉代史学家班固著《汉书·地理志》,记有“高奴有洧水可燃”。描述了现今陕西延安一带的延河支流洧水水面上见到的可燃物质。这是我国最早对石油发现的记载。


  西晋人司马彪(公元?~306年)著《后汉书·郡国志》,对延寿县(现今甘肃酒泉一带)有如下记载:“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莒,注池为沟,其水有肥,如煮肉洎,永永,如不凝膏,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说明当时古人已经开始对石油表征有所认识,并巳取之利用。玉门地区的石油,后也多有记载,不仅用于照明、润滑和作为燃料,而且还用于军事作战。唐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图志》,描述了玉门地区石油的显示和用途,特别是石油用于战争的情形。“石脂水在县南有苔,如肥肉,燃之极明,水上有黑脂,人以草取,用涂鸠夷酒囊及膏车,周武帝宣政年间(公元578年),突厥围酒泉,取此脂燃火焚其攻具,得水逾明,酒泉赖以获济”。可见当时酒泉城之所以得以解围,全赖用石油燃烧以焚毁敌之攻城工具。北宋曾公亮著《武经总要》记述了北宋(公元960~1127年)时期,在京城汴梁设石油加工作坊“猛火油作”,利用石油、沥青掺于火药的配方以制作火攻武器。南宋康与之著《昨梦录》记载了“西北边城防城库,皆掘地做大池,纵横丈余,以蓄猛火油”,作为防御之用。


  北齐魏收著《魏书》,记载有“龟兹国,在尉犁西北白山之南一百七十里,都延城,汉时旧国也。……其国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数里入地,如,甚臭,服之,发齿已落者,能令更生,病人服之皆愈……”。既描述了现今新疆库车一带所见的石油显示,说明塔里木盆地也是很早就已经发现了石油;也记载了古人用于药物尝试。用石油医治毒疮、疥癣以及用以配制药方,在北宋寇宗爽著《草本衍义》、明李时珍著《草本纲目》等古书均有记载,并多称之为石脑油。


  石油在我国古代有多种名称: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石脑油等。宋朝科学家沈括在其名著《梦溪笔谈》即记述:“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之乃采入中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幄幕,皆黑子,疑其烟可用,试埽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而且第一次用石油的命名代替了古时的各种名称,并注意到石油的生成、储集与地下深处有密切关系,描述了当地的采集方式和用途。尤其是“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的预测,说明对石油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三)  近代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


  中国近代石油、天然气工业,以1878年在台湾省的苗栗地区,用购置的顿钻、雇用外国技师,打成的第一口井深120m的油井起算,至1949年,经历了71年。这期间,开采石油从手工挖坑采油向机械采油转折;从零散、直观认识向运用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进行勘查和开发的转变。


  这个时期,尽管一批地质学家为了评价、寻找油气资源,运用相应时期已经形成的石油地质学理论和自身的经验,做了积极的努力,但由于缺少统一筹划,资金短缺,设备、仪器落后,因此开展工作的地区有限,工作程度也受到制约,几十年的工作相对局限于陕北、甘肃、四川、新疆和台湾等地的某些盆地和地区。


  1907年购买顿钻,聘请外国技师在陕北进行了钻探。1907年8月,打出中国内地第一口油井(延一井),井深68.8m出油,日产原油200~300kg。1914年,当时的北洋政府与美国美孚公司签定钻探合同,施工7口井,尽管均见油层,但产量很低,以致有“没有一口井的产量可以认为有工业价值”而予以否定。随后由中国自行调查和钻探。1924~1934年钻井15口,12口见油。1935年,红军到陕北后,成立了延长石油厂。为扩大生产,1941年,八路军总部派人加强油田地质调查,布井获得了自喷原油,发现新的含油区块,促进了延长地区产油量的增加,也带动了炼油量的提高,这对供应当时陕甘宁边区的用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陕北地区从1907年至1949年,共钻井31口,产油井13口,产油6 855t,成为中国大陆上最早的油矿。


  新疆地区在本世纪初,仍主要根据油苗、沥青的出露情况而采用挖坑掘横硐方法采油,数量极有限。从20年代开始,陆续开展的地质调查工作,主要在准噶尔盆地,在塔里木、吐鲁番盆地只做了一些概略调查。1935年开始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独山子构造钻探,1937年钻成第一口油井,从此开始了本区运用机械采油的历史。独山子油田1942年投入开发,1945年以后停产。当时,共采油13 241t。


  甘肃地区在本世纪的20~30年代,先后程度不同地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工作,重点在玉门地区。1939年,老君庙构造第一口钻井(老1井),于井深88m的第三系砂岩中日获原油10t,发现了老君庙油田。至1949年底,具有年产油8万t的生产能力,累计产油52.43万t。并初具10万t原油的年加工能力,形成我国第一个进行规模生产石油的基地。这个期间,对潮水、酒泉西部盆地也开展了局部地段的地面地质、地面油苗调查和少数地表构造的详细测量。


  四川是我国古代开发天然气资源较多的地区,古代曾居领先地位的钻井技术也源于这里的生产实践。以近代地质理论为基础的石油、天然气地质调查始于本世纪初。20~30年代,不同时期、在相同或不同地段进行了程度不等的地质调查,多侧重在自流井、五通桥、石油沟、蓬莱镇、达县和川西北个别地区。40年代,勘查工作有所增多,但规模仍不大,只在石油沟和圣灯山两个构造上钻获工业气流,日产分别为1.4万m3和14万m3。


  此外,石油地质调查,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贵州及浙江的个别地区也进行过性质不同、程度不等的工作。


  据统计,从1878年至1949年底,共发现油气田12个,其中油田5个,包括玉门老君庙、陕北延长、新疆独山子,台湾省的出磺坑、竹头崎;气田7个,包括古时发现并已开发的四川自流井及石油沟,圣灯山,台湾省的六重溪、牛山、竹东、锦水等。东北有9个人造石油厂,但尚未完全建成。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 900万t,累计生产天然原油67.17万t,人造石油232.4万t,累计生产天然气约11.7亿m3。1949年,天然石油产量7万t,人造石油5万t,合计产油12万t。


  (四) 现代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了中国现代石油工业发展的新时期。经过40多年的艰苦创业和努力奋斗,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发生了极其显著而深刻的变化。


  1. 油气勘探开发的新起步(1950~1954年)


  1950~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三年经济恢复时期。百废待兴,尤其需要石油能源。但旧中国留下的是力量小、技术落后、基础设施底子薄,石油产量很少而广大地域工作程度很低且不均衡的现实状况。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面临着如何起步,怎么下手的问题。这期间,负责能源工作的燃料工业部部署了一方面抓好老油田恢复生产,力求提高产量;一方面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力量安排有一定工作基础、发现有油田的盆地(地区)的勘探工作,并以陕、甘地区为重点,以求有新的发现。同时,着力恢复人造石油厂的生产。1952年9月,地质部成立,其所属个别地质调查机构也安排一些地区(如四川)的石油地质调查。


  这期间,勘查工作在陕北、新疆准噶尔、塔里木、甘肃酒泉、民和,潮水以及四川等地区取得了许多地质资料,并发现几十个可能储油构造。在陕北探明了永坪油田。由于玉门老君庙、陕北延长、新疆独山子三个老油田的迅速恢复生产,提高产量取得一定效果,生产天然石油43.5万t。1952年,原油年产量达到19.55万t,是1949年年产7万t天然石油的2.79倍。人造石油厂都在东北地区,如抚顺西制油厂(后改石油一厂)、桦甸页岩油厂(后改为石油九厂)、锦州煤气合成厂(后改为石油六厂),由于部分恢复了生产,3年共生产人造石油50.9万t,1952年生产量为24万t,占全国石油产量的55%,高于天然石油的产量。炼油业也开始有了新起色,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5.9万t。但石油产品的数量只能满足国家需要量的1/4。


  油气勘查虽巳积极起步,但由于手段有限,规模也不大,并多侧重于已知部位的重点勘探,尽管也有发现,但效果并不明显,不能满足增加产量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报告中明确指出,“石油工业在我国特别落后,不但产量很低,设备能力很小,而且资源情况不明。因此要求我们大力地勘查天然石油资源,同时发展人造石油,长期、积极地努力发展石油工业”。在评价我国油气资源和寻求解决途径方面,我国的一批知名学者如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孙健初、李春昱、高振西、潘钟祥、翁文波等都从不同角度发表过意见和建议。燃料工业部1953年确定集中主要力量,以陕、甘地区为石油勘探重点,在甘肃河西走廊和陕西、四川、新疆的部分地区开展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和钻探工作,在西北地区实行了一定程度的展开。1953年冬,酒泉盆地石油沟构造钻获工业油流,成为这期间新发现的第一个油田;1954年在白杨河构造上获得工业油流,发现了白杨河油田。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天山山前地带的勘探,在霍尔果斯构造二号井也获得低产油流;塔里木盆地在西部的喀什地区组织了钻探,但未获油气。四川盆地勘查有所扩大,在川南、川西北开展的普查,选择了龙泉山和海棠铺二个构造钻探,但未能获得油气突破。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西藏综合科学地质调查圈出了伦坡拉第三系盆地并发现了含油砂岩。


  1953~1954年,生产天然石油68.3万t。生产天然气26亿m3。


  2. 实行战略展开、组织大规模油气普查(1955~1957年)


  勘探成果满足不了建设需要,油气资源情况仍不明朗。中国的石油工业究竟是走发展天然石油还是人造石油的道路,已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注的战略问题。1953年底,毛泽东主席询问地质部长李四光的意见,李四光根据中国的地质构造特点和已经积累的石油地质资料以及许多专家发表过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国油气资源丰富、发展天然石油的路子前景光明。1954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1955年起,除由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继续加强可能含油构造的细测和钻探外,由地质部、中国科学院分别担任石油和天然气的普查和科学研究工作,以扭转石油勘探工作的落后局面。地质部根据新的任务要求,把石油普查作为工作重点,制定了工作方针和部署方案,迅速调集力量并与高等院校合作组织师生参与,组建队伍,于1955年3、4月间,分别开展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和六盘山地区、四川盆地以及华北平原的油气普查工作。下半年又安排了松辽盆地以及广西和滇中地区踏勘, 进行摸底工作。在不同地区发现了许多可能储油(气)构造, 在松辽盆地首次发现白垩系生油岩。1956年2月,又决定除已安排的普查区外,新开辟新疆塔里木、西藏黑河、贵州、华东、内蒙二连等地区(盆地)和海南岛的普、概查工作。1955年1月,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确定,在继续扩大已开展的工作地区勘探的同时,安排中国东部地区的石油普查。1956年在华北组织勘探队伍并施工了参数钻井。中国科学院组织了石油地质基础研究工作。


  1955~1957年,是我国对石油天然气资源组织的第一次大规模侦察活动,基本形成了我国大陆部分战略展开的态势。这期间,获得了丰富的地质资料,新发现许多油气苗和井下油气显示,除进一步加深了对各个盆地的认识外,还发现了260多个可能的含油气构造,并在若干重点构造的钻探上取得成功,获得了油气的发现。1955年11月准噶尔盆地西北黑油山构造一号探井(井深620m)喷油,日产原油19.6t,实现了克拉玛依油田的首次突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重要突破。随后的区域综合勘探基本控制了克拉玛依油田,又发现了白碱滩、百口泉、乌尔禾、红山嘴4个油田,形成了一个重要油区。1955年冬,青海柴达木盆地油泉子构造上油1井占获工业油流;1956年5月,冷湖4号构造A2井喷出工业油流,发现了冷湖油田;1957年8月,马海构造钻获天然气流,日产天然气14万m3。在川西南发现了东溪、黄瓜山、高木顶三个气田,证实三叠系嘉陵江组石灰岩是川南地区的区域产层。1957年12月,龙女寺构造龙4井试获日产5.8m3的工业油流;随后蓬莱镇构造蓬1井、南充构造充3井又相继获得工业油流。通过川中油区的石油会战,发现了龙女寺,蓬莱镇、南充、合川等油田,证实四川盆地侏罗系是一个含油的领域。


  这期间(1955~1957年),我国大陆部分共发现油气田9个,其中油田6个,气田3个。共生产天然原油187万t,天然气0.96亿m3。人造石油17.5万t。新发现的油田,新增的油气地质储量,已经开始为提高原油产量出力,天然石油产量超过了人造石油的产量。


  3. 油气勘查的战略重点东移决策(1957年冬~1958年春)


  1957年冬,地质部分析了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对油气的迫切要求及经过三年展开普查所取得的进展,尤其是松辽盆地和华北平原的普查成果,确定普查工作重点转向东部,做出了将原在新疆、青海等地进行普查的力量陆续调往华北、松辽、华东等地以充实和加强这些地区的油气勘查工作的安排。


  1958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在听取石油工业部汇报后明确指出:石油勘探工作应从战略方面来考虑问题。总的来说,第一个问题是选择突击方向,不要十个指头一样平,要排个先后次序。对松辽、华北、华东、四川、鄂尔多斯8个地区,要好好花一番精力,研究考虑一番。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东北地区能找出油来就很好。


  根据讲话精神,从1958年开始,地质、石油两个部迅速增加了东部尤其在松辽、华北等地的力量,加大了勘查力度。勘查战略重点东移,为突破东部油气区,为石油工业的崛起迈出了决定性的步子。


  4. 战略性的突破,历史性的转变(1958~1965年)


  (1) 突破松辽,组织大庆石油会战  1958年,地质、石油两部分析了东部地区主要盆地的前期工作成果,共同确定松辽盆地作为全国油气勘查的重点,并提出“三年攻下松辽”、“尽快在我国东方找到油田”的要求。从此,两个部的力量在松辽盆地形成了统一部署、分工作业、协同配合的勘探场面,以盆地为整体迅速展开。


  1958年4月17日,南17井(吉林省前廓旗达里巴屯)首次钻遇含油砂岩,这一发现鼓舞了在茫茫平原下找到石油的信心;并在区域地球物理勘探基础上,对有利地段进行了详查,圈定了30多个局部构造,提供了优选钻探的目标。松基1井(黑龙江省安达县境内)、松基2井(吉林省公主岭)两口参数井,取得了深层资料和重要的数据,松基2井也钻遇含油砂岩;盆地内多个部位陆续在一些浅井中又钻遇含油砂岩,这些新的成果加深了对盆地含油前景的评价,也使选择突破方向趋于明朗。1959年,两部技术人员深入反复研究了前期工作提供的物探资料和相应图件,商定并获批准在高台子构造(黑龙江省安达县大同镇)上布置松基3井,该井1959年4月11日开钻,9月26日喷出了工业油流,日产原油14.9m3,突破松辽盆地出油关,成为大庆油田的第一口发现井。


  在相近的时间内,盆地南部扶余Ⅲ号构造(吉林省前郭旗)扶27井(井深404m)也于1959年9月29日提捞日产2.5m3的原油,成为扶余油田的第一口发现井。


  为庆祝建国10周年前夕喜获工业油流,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提议将在大同镇发现的油田命名为大庆油田。


  1960年2月20日,中央批准在大庆组织石油会战,会战历时3年多。1960年底,探明了865km2的含油面积,包括萨尔图、喇嘛甸、杏树岗三个大型油田,证实大庆长垣构造整体含油。会战既高速探明特大型油田,又快速推进开发。1963年底,建成了年产600万t原油的生产能力,当年产原油439.3万t。1965年产原油834万t。


  盆地南部(以松花江为界),于1960年底,证实扶余Ⅲ号构造是一个含油面积大、储量较大、油层埋藏深度只300~500m的浅油田。1965年生产原油5.3万t。


  (2) 推进东部油气接连突破,连续证实新的含油气区  东部地区的华北、辽河、江汉的前期普查工作,取得丰富的地质资料和成果,使评价工作不断深入,为确定新的重点和实现突破创造了条件。


  华北平原经五年的普查,已经打下了基础。1960年初,华北被确定为普查的重点区,充实了力量。根据多年工作对平原之下地质结构的了解,1960年10月,确定首先选择含油气远景较好的济阳和黄骅两个拗陷为重点工区,提出东营、义和庄、羊三木、盐山、北塘、马头营6个构造,作为首批突破点以期集中优势力量,力争一二年内突破出油关。1961年4月,东营构造华8井,试获日产8.1t的工业油流,首次突破华北平原出油关,成为胜利油田的第一口发现井,发现了东辛油田。1964年1月25日,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东营以北的沿海地带,组织石油勘探会战。会战以东营凹陷为重点,很快探明储量亿吨级的坨庄—胜利村构造的含油面积,1965年就生产原油67.7万t。1963年11月,羊三木构造黄3井试获工业油流,突破了黄骅拗陷,成为大港油田的第一口发现井。为扩大成果,集中力量进行勘探,首探北大港构造带,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分别初步探明了港东、港西油田。在集中勘探济阳、黄骅两大拗陷期间,普查工作继续向其他拗陷扩展,先后在冀中拗陷冀参1井、任丘构造冀参4井钻遇含油砂岩;1964年11月,北京郊区风和营构造京参1井试获第三系工业油流,进一步拓宽了找油的地域。1965年,华北平原各拗陷共生产原油86万t。


  辽河拗陷从地质结构上是华北的一个组成部分。前期普查评价了前景,圈定了一批局部构造。1964年冬,黄金带构造辽1井,钻遇第三系含油气层;1965年4月,在大平房构造辽2井试获工业油气,日产天然气65万m3,原油1.5~1.7m3,实现了突破。随后,在荣兴屯构造辽3井试获原油,日产12~15m3;1966年6月,在热河台构造的辽6井,打出了日产65万m3的高产气流,证实了又一个具有潜力的油气区。


  江汉平原在普查评价基础上,安排钻探进行探索。1961年6月,王1井首次揭示了第三系含油砂岩;1965年7月,潜江凹陷王场构造王2井(井深738~782m),获日产2m3原油,突破了江汉盆地出油关。1965年9月,钟寺构造钟11井,试获自喷工业油流。1966年3月,王场构造潜深4井,在较深(1 534~1 541m)层段,又试获原油,日产292m3,天然气3 000m3,从而发现了王场油田。


  苏浙皖地区勘查,确认了苏北拗陷区为重点,明确了第三系有生油源岩,发现了构造,并在一些钻井中钻遇了含油砂岩。


  从1959年至1965年6年多的时间内,我国东部几个大、中型盆地或拗陷的接连突破和发现,说明战略重点东移决策及时、正确,也证实了中国地质学家关于这些茫茫平原之下的盆地(地区)具有良好的含油远景的科学论断。大量勘探实践的成果,开始了以东部地区为主体的石油工业发展格局,促进形成和充实陆相成油的地质理论,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松辽、华北两大盆地1965年年产原油924.23万t,占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的85.94%。


  (3) 中部探区勘查工作取得新进展  四川盆地扩大了详查和细测,在广安构造钻遇工业油流。1958年11月至1959年3月的川中地区石油会战,探明了蓬莱镇、南充、大石桥、龙女寺、罗渡和营山等6个小油田。天然气的勘探,在川东南地区,相继在邓井关等7个构造三叠系内钻获工业气流;在阳高寺等4个构造二叠系钻获工业气流,进一步拓宽找气领域,增加了储量,提高了产量。1965年产天然气8.98亿m3。


  鄂尔多斯盆地(陕甘宁盆地),普查工作向西北和北部扩展。在盆地西部宁夏马家滩、李庄子地区钻遇工业油流,发现了2个小油田。在盆地北部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区进行了地面地质普、详查,在一批浅钻中钻遇油气显示和含油砂岩,但未能获得工业性油气发现;组织了对油页岩的勘探。陕北和甘肃庆阳地区的钻井中也钻遇含油砂岩和油气显示。


  (4) 开始了浅海的系统油气勘查  我国海域油气调查,1957年在海南岛南面莺歌海岸外组织作业,追索海面油苗显示,后虽停止了工作,但这是最早的海上探索。采用多种手段系统的海域油气勘查是从渤海开始的。


  1958年,在渤海湾荣城至大沽口一段沿海地带调查油气苗;1959年,开展并完成了渤海海域及其邻近陆地的小比例尺航空磁测,资料初步揭示渤海是华北拗陷区的一个组成部分。1960年5月,开展海上地震、重力、电法的物探试验;随后完成了渤海全海区的地震概查和安排了远景较好的辽东湾海域的普查和重力调查。资料进一步证实,渤海是陆地各拗陷向海域延伸的部分。这期间,也在渤海进行了地质观测、测量海底地形,底质取样以及部分海底重力工作。


  1961年、1964年分别对黄海海域进行地震初查,以了解南黄海与苏北盆地的地质构造关系,并着手对其含油前景的摸底工作。


  5. 坚持勘查,不断新发现,加快油区建设,大幅度提高原油产量(1966~1978年)


  1966~1976年,全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10年动乱,石油勘查和开发也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冲击。在周恩来总理、李先念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支持下,从事石油勘查、开发战线上的广大职工排除各种干扰,坚持生产,坚持工作,在这极其困难的时期不断创造出新的成绩,推进了石油工业的发展。


  (1) 全面开发大庆油田,加速华北油区的开发建设大庆油田的探明和开发,是我国石油工业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标志,在我国石油生产中起到支柱的作用。这个已探明有20多亿t原油储量的大油田,保证了提高石油产量。在这期间,全面开发了萨尔图、杏树岗、喇嘛甸三个主力油田,油田开发坚持早期注水、保持油层压力、自喷分层开采、充分动用主力油层的措施,原油产量从1966年年产1 060.9万t到1976年跨上了年产5 030.3万t的台阶。平均年增幅达到397万t。同时,对葡萄花、太平屯、高台子油田进行详探,以准备新的开发接替区块。


  松辽盆地南部,从1970年开始,开发扶余油田。1972年完成建设工程后年产油量达到了126.3万t。


  胜利油田在探明胜坨、东莘、孤岛、永安镇等油田后,迅速加强了油田开发建设,胜坨油田是这期间全面开发的主力油田,1973年年产原油333万t,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637万t。孤岛油田1978年产油370万t,产量稳定。东莘油田断块多,比较复杂,通过采取开发措施,原油产量从1968年投产时的28万t上升到1978年的157万t。1978年底,胜利油田陆续开发了20个油田,年产量1 946万t,成为继大庆之后的又一个大型开发基地。


  大港油田从1966年开始对港东断块油田进行开发试验,至1969年底,建成了年产原油70万t的能力。随着勘探的不断发现, 陆续开发了港西、王徐庄、羊三木、羊二庄等油田。原油产量从1966年的11.4万t上升到1978年的300万t。


  (2) 集中勘探突破区(带),加速探明油气田,坚持展开勘查,不断实现新突破  江汉盆地从1969年8月至1972年5月的石油勘探会战,探明了王场、钟市、广华寺3个油田,并陆续发现张港、浩口等6个油田和一个气田以及一些含油构造。建成了100万t原油的生产能力。至1978年,共开发油田8个,原油年产量达到105.6万t,天然气年产量达到1 611万m3。


  辽河拗陷在探明了黄金带、于楼、热河台、曙光油田并投入开发后,陆续在西部凹陷及其斜坡带发现欢喜岭、高升等油田。至1978年,共探明油气田11个,9个投入开发, 1978年年产原油355万t,年产天然气16.5亿m3。形成了又一个重要的油气开发基地。


  河南南阳、泌阳地区,1971年8月,南阳凹陷东庄构造南5井试获工业油流,成为第一口发现井。至1973年, 又连续发现了魏岗和张店油田。1976年在泌阳凹陷双河构造泌4井,试获高产油流,发现了双河油田。1978年底,魏岗、双河油田投入开发,建成200万t原油生产能力,形成了一个新的油气开发基地。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陕甘两省交界的庆阳、华池、吴旗地区,1970年8月,先后在庆阳地区的庆参井三叠系,华池地区的华参2井侏罗系中试获工业油流,实现了突破。同年9月,在庆阳马岭地区庆1井试获工业油流。为加速探明油气田,1970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组织陕甘宁石油会战。以庆阳、华池、吴旗、盐池为重点,集中钻探马岭地区。到1975年,发现和探明了马岭、城壕、华池、直罗、吴旗等油田,形成了一个新的石油开发基地。1978年,建成年产122万t原油的生产能力,当年产油60.7万t。盆地北部,1977年在伊深1井(内蒙古伊克昭盟东胜县)二叠系试获天然气,日产气1.17 万m3,凝析油2m3。


  苏浙皖地区以苏北盆地为重点,1971年9月,在溱潼凹陷戴南构造苏20井,试获工业油流,实现了首次突破;1974年11月,高邮凹陷真武构造苏58井,试获工业油流,日产原油55.8m3,突破了高邮凹陷;同年12月,金湖凹陷刘庄构造东60井,先试获工业油流,随后在新的层位试获高产工业气流,日产天然气26.9万m3,成为苏北第一口天然气发现井。1975年开始,集中勘探开发油气田。到1978年底,初步探明了真武油田和刘庄气田。并在真武油田建成了年产原油25万t的生产能力;刘庄气田则以采气为主,兼采原油。1978年年产原油26.1万t。


  华北突破新领域。1974年7月,冀中拗陷石门桥构造冀门一井,在2 975m钻遇元古宇雾迷山组硅化灰岩, 见原油普遍充填于发育很好的裂缝、孔洞内,因故未能对其进行测试。这一显示,引起重视。1975年初,该构造上施工的任4井,决定加深钻进元古宇灰岩含油层,完钻测试,于1975年7月3日,获得高产原油,又经酸化,日产原油1 014t,成为任丘古潜山油田的发现井。随后组织快速勘探,多口井均获日产上千吨的高产油流,迅速探明了任丘潜山油田并及时投入开发。1978年年产原油1 224万t,对我国石油年产跨上亿吨台阶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继续扩大发现,探明了新的气田。1971年12月,川西北中坝构造川19井,测试获得日产26万m3的工业气流,实现了川西北的突破。后经集中钻探,探明了规模较大的中坝气田。1977年10月,相国寺构造相10井,加深钻遇石炭系,经酸化测试,获日产天然气85.1万m3,从此打开了川东北石炭系找气的新领域。这期间,探明了威远(震旦系)、卧龙河(三叠系)等规模较大的气田。13年共探明气田30个,油田2个,天然气储量有较大增长,产量也从1965年的8.7亿m3增长到1978年的60.8亿m3。


  西部地区勘探有新发现,产量保持稳步增长。玉门油田开发经综合调整,从1970年开始到1978年,原油年产量持续稳定在60万t。青海柴达木盆地, 探明了尕斯库勒、七个泉等油田。冷湖、油砂山、花土沟等油田投入开发,1977年年产原油12.3万t。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全面投入开发,1966年产油114.7万t,逐年增长,1978年年产原油353万t。1977年5月17日,塔里木盆地西南拗陷柯克亚构造柯1井,在第三系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突破了西南拗陷出油气关。


  这期间,陆地一些新探区油气勘查有新的发现和进展。广东三水盆地宝月构造水8井,获得工业油气流;1977年5月沙头圩构造水深9井钻遇中生界灰岩溶洞,发生强烈的二氧化碳气喷,估计日喷二氧化碳气500万m3,控制井喷后证实存在一个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气藏。在西藏北部伦坡拉盆地,1976年8月,松果尔构造红星6井,于第三系试获原油,日产6.8m3。广西百色盆地,1973年8月,田东凹陷试获工业油流。海南岛北部福山凹陷,在多口井内钻遇第三系含油砂岩,个别井试获了油流。


  (3) 海上油气勘查的逐步展开渤海油气勘查取得了突破,发现了海上油田。1967年6月,海1井试获日产30t的原油,成为我国海域第一口出油井。随后扩大勘探,发现9个含油构造和埕北、海四、428西三个海上油田,并建造简易生产平台投入试采。


  南海北部湾油气勘查的突破。从60年代安排了区域性调查后,到1973年,基本完成了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预测北部湾是一个有良好前景的含油气拗陷。1977年8月,石油、地质两部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地震成果资料,选定的涠西南一号构造带湾1井,1977年9月试获日产原油20t,天然气9 490m3,突破了北部湾出油气关。


  开辟珠江口盆地勘查。1974年,区域研究工作认为,珠江口外海域是值得注意的地区,建议作为今后油气勘查的主要战场。1975年进行的区域概查和综合性地球物理普查,证实珠江口外存在一个沉积厚度大、由几个拗陷组成、面积约15万km2的沉积盆地。1975年12月,确定为石油普查重点工区。1977年开始钻探。


  评价、探索南黄海。1967年6月~1970年,在浅水部分地球物理试验基础上,对南黄海进行了地震大剖面测量。从1974年开始,利用我国自行设计、改装的双体钻井船,施工钻井7口,取得了重要的地质资料,但未能获得工业油气的发现。


  1966~1978年的13年间,总计发现油气田125个,其中油田91个,气田34个,石油储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基本形成了大庆、扶余、胜利、华北、大港、辽河、江汉、河南、江苏、陕甘宁、玉门、青海、新疆、延长等14个石油开发基地和四川天然气开发基地。石油产量平均以年增18.6%的速度增长,1978年石油产量突破亿吨大关(1.04亿t), 跻身于世界主要产油国的行列,位列第9。


  6. 稳定发展阶段(1979年以后)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也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得到新的发展。国家针对石油勘探、开发的现实状况,实行了原油生产1亿t包干和递增包干与两类油价政策,对缓解资金困难,改善技术装备起了积极的作用。采取对外合作开发我国石油、天然气与自营勘探、开发相结合的政策,从1980年起,在海上进行了四轮对外招标,包括渤海、黄海、南海和东海的一批主要盆地;从1985年起,陆上进行了三轮对外招标,包括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13个沉积盆地的一批区块,对解决资金不足,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推进勘探、开发的进度,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在稳定东部石油生产的同时,加速了西部地区和海洋的勘查,大大加强了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正在稳步推进形成新的石油工业的发展格局。


  (1) 保持东部石油开发区基本稳产  包括大庆、吉林、辽河、胜利、大港、华北、中原、河南、江汉、江苏等油田,产量变动、关系重大。由于经过前20年投产时间不同、规模不等的开发,特别是前10年(1969~1978年)逐年以较大幅度生产后,主要油田多进入高含水生产(含水率80%)、高采出程度阶段,有些油田油井出现了明显的自然递减(老井达14%),油田稳产问题比较突出。1979年以来,油田开发继续不断采取了综合调整和积极挖潜的措施,特别是“八五”期间实施了以“稳油控水”为主要内容的结构性综合调整;加快应用新技术动用薄油层、低渗透油层和稠油这类难开采的储量;大力扩展外围的勘探,进行滚动勘探开发以不断发现新油田、新的含油区块并及时投入开发以补充产量等几方面努力,17年来,东部石油生产基本稳定,但后期产量开始出现缓缓下降。为了提高采收率、增加产量,一些老油田已经开始了“三次采油”的试验,有的已经试生产。1995年产油1.22亿t,占全国产量的87.4%。


  大庆油田,1979年以来不断完善开发技术,形成一套系统的“稳油控水”的砂岩油田开发综合技术,保持了老油田的稳产。勘探陆续发现的朝阳沟、榆树林等16个新油田也为产量的补充出力。原油生产从1976年跨上5 000万t台阶后,已保持了20年年产5 000万t以上。1995年年产原油5 600. 69万t,天然气22. 9 亿m3。


  吉林油田开发扶余、红岗、木头等油田的同时,陆续发现新立、英台、乾安、长春等13个油田并相继投入开发。1985年年产油213万t,1991年产油341万t,1995年340万t。


  梨树凹陷开发的四五家子、后五家油气田,1995年产气近1亿m3。


  胜利油田,1979年以来,逐步完善了适应极复杂地质结构的滚动勘探开发的工作程序,发现新油田50个,储量增长占累计探明地质储量的49.74%。其中地质储量大于5 000万t的有现河庄、牛庄、乐安、八面河、单家寺、平方王、尚店、孤东、五号桩、埕岛等油田。1987年,原油年产量突破3 000万t,已保持了9年。但油田综合含水率达89.1%,采出程度20.6%,稳产难度大,近几年产量呈现下降之势,1990年产油3 350.6万t,1993年产油3 270万t,1995年产3 000万t。


  辽河油田,在辽河拗陷老区内,以及滩海地带新探明了静安堡、大民屯等一批油田,储量增幅较大,外围盆地(开鲁盆地等)勘探也获得新发现。老油田坚持综合调整并扩大了对东升等油田稠油的开采。累计开发油田26个,1993年,产量突破1 400万t,1995年产原油1 552万t,原油生产呈现稳步上升之势。


  大港油田相继探明了小集、马西、段六拔和滩海地带的张巨河等一批油田,储量有了新的增长。加强了老油田开发的综合调整,油田产量呈稳中缓升之势。1990年产原油383万t,1995年产量为930万t。


  黄骅拗陷北部,冀东油田发现高尚堡、老爷庙、柳赞等油田并投入开发,已累计生产原油246万t。1995年年产原油51万t。


  华北油田在冀中拗陷全面开发任丘油田;勘探工作又陆续发现大王庄、留西、肃宁、苏桥、荆丘等油气田并投入开发。1979年产原油1 733万t,达到了高峰,随后开始逐年下降,1985年产油1 031万t,1990年,年产442万t,1995年,冀中拗陷产油已降至341万t。这期间,对二连盆地进行勘探,1981年在阿尔善构造带阿2井实现了油气突破,随后探明并开发了阿尔善、哈什图、吉格森等油田,1991年产油100万t,1995年产油125万t,形成了新的开发基地。


  在东濮凹陷北部,探明了文留、濮城、卫城等油田,1985年产油550万t,产天然气5.7亿m3。在凹陷南部发现了桥口、张河沟、三春集油田和白庙气田。至1995年,累计投入开发油田14个。由于主力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因此在1988年产原油910万t达到高峰后,尽管采取稳产措施,产量仍逐年下降,1995年年产原油410万t。


  江汉油田,新探明油气田12个,但规模小,累计投入开发油气田24个,原油生产从1977年达到100万t,并连续12年稳产后,随着主力油田王场、广华寺、钟寺产量陆续下降。“八五”期间,原油生产基本在80万t上下波动。


  河南油田在南阳盆地先后探明并开发了水河、下二门、魏岗、赵凹等7个油田。1989年产原油255万t,1995年产原油192万t,产量逐年下降。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金湖凹陷巳发现并探明26个油田和一批含油区块。投入开发的真武、富民、范庄、黄珏等24个油田和刘庄气田以及一些试采区块,1990年产油85. 5万t,1995年产油101万t,呈上升之势。在苏北盆地西部安徽省范围内,发现王龙庄、乔田、张铺等小油田,但产量低,1995年产油5万t。溱潼凹陷,先后开发了草舍、储家楼、角墩子、溪南庄、洲城等油田。1994年产油5万t,1995年产油12.2万t。在苏北黄桥发现了规模较大的二氧化碳气藏。


  (2) 中、西部勘查工作新展开,开发规模逐步扩大  中、西部地区分布着许多大中型沉积盆地,如塔里木、准噶尔、吐哈、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藏北羌塘、云南楚雄等,资源潜力大、领域广,是我国油气资源的战略接替区。1979年以来,加大了工作力度和加速了进度,出现了新的发展势头。


  塔里木盆地勘探新发展。在西南拗陷,探明了柯克亚第三系凝析气田。1984年9月,盆地北部雅克拉构造沙参2井,于井深5 139m的下古生界钻遇高产油气流,突破了新领域,推动了塔里木盆地的勘探进程;1988年2月,在塔北轮南构造轮2井三叠系试获高产油气,至1995年,先后在塔北探明了雅克拉、达里亚、轮南、东河塘、桑塔木、牙哈、英买7号、红旗1号、牙哈等油气田。1990年,塔中1井在石炭系、奥陶系试获工业油流,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探明了塔中4、塔中10、塔中16等油气田。在区域勘探中,库车拗陷大宛其构造钻遇浅层油气;巴楚隆起、麦盖提斜坡、玛塔扎克斜坡试获工业油流。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78亿t;天然气地质储量1 372亿m3。1991年产油55.1万t,1995年产油230万t。国家对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极为重视,“七五”、“八五”、“九五”三个五年计划期间,都设立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以推动勘探、开发工作。1993年,国家批准塔里木盆地部分地区实行对外合作勘探、开发。


  准噶尔盆地勘探开发继续有新进展。克拉玛依-乌尔禾逆断层带突破了新领域,发现了乌尔禾等油田;在盆地东部和腹部不断取得新成果,先后发现和探明了火烧山、北三台、夏子街、红山嘴、玛北、风城、石西、彩南等油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4.2亿t。已投入开发油田12个,老油田进行综合调整;扩大了对稠油的开采,原油产量稳步上升。1995年产油790万t。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42亿m3,1995年年产天然气3.53亿m3。


  吐哈盆地建起新的生产基地。1989年1月,台参1井试获工业油流,发现了鄯善油田。随后扩大勘探,相继发现了丘陵、温吉桑、米登、葡北、吐鲁番、丘东等14个油气田,探明了石油地质储量2.08亿t,天然气地质储量731亿m3。鄯善、丘陵、温吉桑、米登、红湖等油气田已投入开发。原油产量逐年上升,1991年产油20万t,1993年产油115万t,1995年产油221万t。


  新疆中小型盆地获得新突破。焉耆盆地,1994年在焉参1井首次获得工业油气流,已发现2个油田。三塘湖盆地塘参1井,试获工业油流,为开拓新区创造了条件。


  柴达木盆地除探明了规模较大的尕斯库勒油田外,陆续发现、探明了狮子沟、乌南、南翼山等16个油田和台南、涩北一号、二号等6个气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91亿t;天然气地质储量472亿m3。油田基本全部投入开发。尕斯库勒是开发的主力油田,已建成100万t生产能力,1995年产油112万t,占总产量的91.80%。“八五”期间原油产量稳步增长。1990年产油80.8万t,1993年产油108万t,1995年产油122万t。


  酒泉盆地老君庙、鸭儿峡、石油沟、白杨河等老油田逐渐进入开发后期,80年代,原油年产50万t保持了10年,由于没有新油田发现补充,产量逐年下降。1991年产油49.4万t。1995产油40万t。


  鄂尔多斯盆地(陕甘宁盆地)。在老油田马岭、华地、吴旗、红井子等的开发不断进行综合调整的同时,陆续发现并探明的油房庄、马坊、元城以及储量上亿吨的安塞低渗大油田等19个油田,及时投入了开发。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09亿t。石油产量从1978年跨上百万t以后,稳步上升。1990年产油153.7万t,1995年产油220万t。这期间,突出的是天然气的发现,探明了我国目前最大的气田——陕甘宁中部气田(天然气储量2 300亿m3)。盆地东南部,在开发延长、永坪、甘谷驿、青化砭油田的同时,先后又发现了子长、子北等新油田,原油产量不断上升。1990年产油40.8万t,1995年产油73万t。


  四川盆地。1979年以前发现和探明的气田大多已投入开发。继续扩大的勘探,在川东地区,相国寺构造突破了石炭系含气领域后,陆续发现了五百梯、大池干井、高峰场、双家坝、龙门、云和寨、张家场等一批规模较大的气田,证实川东石炭系是一个潜力很大的领域,储量也明显增加,产量逐年上升。1995年产气77.15 亿m3,占全国天然气产量的45. 3%。石油生产集中在川中,开发油田13个,多年来石油产量大约在7万t左右,近年来有上升,1993年达到15.1万t,1995年产油17.2万t。川西北地区,1984年发现孝泉气田后,又陆续发现了较完整的新场和合兴场气田,已在成都附近形成了一个新的天然气开发基地。


  滇黔桂地区。在贵州赤水地区发现太和场、旺隆场、宝元气田并投入开发,1995年产气1.85亿m3;在广西百色盆地先后又发现和探明了子寅、上法、花茶、塘基寨等6个油田,1995年产油10.2万t。1994年6月,云南陆良盆地陆1井钻获工业气流,发现了大嘴子油气田。1995年,云南保山盆地钻获气流,发现了永铸街小气田。


  (3)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迅速发展  根据国务院确定的开发海洋石油采取对外合作与自营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1979~1980年,采用双边谈判方式与外国公司签订南海、黄海的南部地球物理勘探协议和渤海、北部湾石油勘探开发合同。1979年8月,南海珠江口盆地珠5井首次突破工业油流关,引起中外各方的关注。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1982年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负责对外合作业务,享有合作海区内进行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从1982年开始至1993年,共进行了四轮海上石油勘探公开招标。至1996年底,我国共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65家公司签订了126个石油合同与协议,外资投入近60亿美元。连同自营勘探,发现可能储油气构造90多个,获得石油地质储量12.5亿t,天然气地质储量2 350亿m3,投产油气田19个。“八五”以来,石油生产逐年以较大幅度上升,1991年产油241.4万t,1995年产油841.6万t,1996年产油1 500万t,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南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东经100°10′以东)全部采取对外合作勘探开发。1983年12月,恩平18-1构造在合作勘探中见油,随后陆续发现了不同规模油田和含油构造共22个。获得石油地质储量4.5亿t。相继投入开发的有惠州21-1、惠州26-9、陆丰13-1、西江24-3、西江30-2、流花11-1等6个油田。石油产量增幅大,1992年产油257.9万t,1995年产油582.7万t,1996年产油1 184万t。


  琼东南、莺歌海盆地和北部湾盆地的勘探开发,以对外合作勘探和自营勘探两种方式进行。1983年,与外国公司合作勘探中在琼东南盆地发现了崖城13-1气田(天然气地质储量907亿m3以及一些含气构造。崖城13-1气田于1996年1月1日投产,年产天然气34. 5亿m3;莺歌海盆地的西部,自营勘探于1995年分别基本探明了东方1-1和乐东15-1两个规模较大的气田。勘探表明,这将是我国一个重要气区。北部湾盆地1986年对涠10-3油田与涠11-4、涠12-1二个油田组成联合生产网进行开发,已形成100万t以上的生产能力。1996年产油110万t。


  渤海油气勘探开发,1979年以来,除对外合作开发早期发现的埕北、石臼坨等油田外,以自营勘探为主陆续发现并投入开发了绥中36-1油田、锦州20-2、锦州29-3、渤中34-2、渤中34-4、渤中28-1、歧口18-1、歧口17-2等油气田。至1995年共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44亿t,天然气地质储量156亿m3。绥中36-1油田,是我国海上自营开发的最大油田;锦州20-2气田,是我国海上自营开发的气田。1990年产油85万t,1995年产油190万t,产气3.7亿m3。


  黄海南部海域,对外合作勘探过程中,有油气发现,但不具商业开采价值,现已中止作业待进一步评价。


  东海盆地,从70年代开始至1993年,全系自营勘查。在完成全海区的地质、地球物理概查和陆架盆地主要部分普查基础上,通过区块详查,选择目标进行钻探。1981年龙井构造施工的第一口钻井(龙井1井),见到第三系含气层。1983年,在盆地西部平湖1井,试获了工业油气流,突破了东海出油关,发现了平湖油气田。随后,陆续在天外天、玉泉、宝云亭、武云亭、残雪(黄岩7-1)、断桥(黄岩14-1)、春晓构造钻获工业油气流;在南部海区台北拗陷发现少量原油(灵峰1井)和高产二氧化碳气流(石门潭1井)。至1988年,探明了平湖油气田,石油地质储量597万t,天然气地质储量170.5亿m3,由上海市、海洋石油总公司和地质矿产部共同出资进行开发。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中国BB贝博艾弗森官方网站资源网微信公众号
关键字:石油|天然气|开发简史|发现史|利用史|开采史|工业历史|
【字体: TOP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您还有问题没有解决,请在下面提问
问 题:
内 容:
联 系 人:
公司名称:
电 话:
传 真:
手 机:
地 址:
邮政编码:
X关闭
关闭

 

0315-2738258 13303155855 工作日:8:00-23:00
周 六:8:00-23:00

扫码加微信客服

扫码加微信客服
扫一扫关注订阅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