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内蒙古苏莫查干敖包萤石矿床——热水沉积萤石矿床 内蒙古四子王旗苏莫查干敖包矿区,隶属内蒙古自冶区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位于艾勒格庙西7km,东北距二连浩特90km。矿区内有苏莫查干敖包、敖包吐、伊和尔、额尔其格等矿床。其中苏莫查干敖包矿床已够特大型萤石矿床。
图 4.3.7内蒙古四子王旗苏莫查干敖包萤石矿床地质图

根据野外观察到的矿体赋存状态,矿体与围岩之间的接触关系,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Ⅰ.以额尔其格萤石矿床为代表。矿体严格受层位控制,呈层状产出,与围岩整合接触。含矿岩石为灰岩或薄层灰岩夹少量板岩透镜体。矿石呈层纹状或块状,有时肉眼很难辨认是灰岩还是萤石矿石。
Ⅱ.矿区内最大的苏莫查干敖包萤石矿床赋存在下含矿层。矿体严格受构造裂隙控制。矿石除部分保留有原沉积层纹构造外,大部分不具原沉积特点。区内敖包吐北矿段也属此类型,该矿床产于西里庙组第三岩性段二云母角岩与第四岩性段长英角岩接触部位,并穿过了第四岩性段的长英岩。矿体形态极为复杂,与围岩之间均成不整合接触。
矿石矿物比较简单,主要由萤石组成,其次有少量粘土、铁质物或碳酸盐。矿石类型按矿物组合只有萤石型。按构造特征分为糖粒状矿石、角砾状矿石、条带状-条纹状矿石、骨架状矿石和伟晶状矿石。
矿石结构有交代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充填萤石是由于海底喷发作用,伴随有大量CO2、H2S、HF、SiF4等气体喷出,其中氟大部分暂封闭于海域中,这部分氟与海水中的硫酸盐、碳酸盐和卤化物等发生化学反应,夺取其中的Ca,形成CaF2而进行迁移。在火山喷发间隙期间所发生的海相化学沉积成岩过程中,已形成CaF2(包括沉积成岩作用期间形成的)与碳酸盐一起,以萤石形式沉淀下来,构成矿化层。这类矿层与岩层呈整合接触,构成层状或似层状矿体。这种由原始沉积形成的矿层,构成矿区内多处出现的改造矿床的物质基础。
近些年来,沉积萤石矿床已为世人广泛注意。由于它展布面积大,常有着巨大的CaF2储量,具有胜过脉状矿床的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科研价值。内蒙古苏莫查干敖包矿区内的某些矿床,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具典型沉积特点的萤石矿床。该矿床的成因与形成机制,不但在国内而且在世界上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贵州晴隆大厂辉锑矿黄铁矿萤石矿床——交代(充填)萤石矿床贵州晴隆大厂矿田位于贵州晴隆县南西方向50km处的大厂。经地质勘探部门评价确认,大厂矿田内锑矿、黄铁矿、萤石矿均构成大型矿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综合矿床,具有较高的综合开采利用价值。
大厂矿田大地构造属黔桂地台黔西南凹陷带,按地质力学划分,属普安旋卷构造体系、碧痕营背斜南西翼。矿田主要受北东向构造控制,北北东向和北西西向的次一级构造控制矿床和矿体。矿田内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下二叠统茅口组灰岩、上二叠统“大厂层”、峨眉山玄武岩组、龙潭煤组和第四纪堆积物,三叠系沿矿田边缘呈环状出露。
矿田内含矿层为“大厂层”,该层是指下二叠统茅口组灰岩之顶部、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底部的一套化学沉积和火山碎屑沉积并经蚀变的岩石,构成所谓陆源碳酸盐岩层。该套岩石以强烈硅化和粘土化为特征。矿体为充填兼交代式,呈似层状、透镜体状和不规则状赋存在“大厂层”的断裂裂隙和层间破碎带中。在矿田内萤石主要作为辉锑矿石的脉石矿物产出。由图4.3.8所示的大厂矿田内出露地层中Sb、CaF2和S的含量相关变化曲线表明,CaF2与Sb矿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即锑矿化好的部位,CaF2含量也高。
经研究可知,萤石矿化可分成两期。早期萤石呈不规则透镜状、团块状产出,与锑矿化的关系十分密切。晚期萤石晶形完整、纯净透明,呈粗大脉状、团块状产出或分布于洞穴中,与辉锑矿化关系不密切。
矿石中矿物主要为萤石、绿色石英(贵翠)、辉锑矿、黄铁矿,其次有方解石、重晶石、高岭石、石膏、蓝铜矿、黄钾铁钒、三水铝石等。萤石矿石类型有石英-萤石型、石英-方解石-萤石型、辉锑矿-石英-萤石型。前者较富,为主要矿石类型,分布较广,后者较贫,只分布在局部范围内。
矿石有自形—半自形结构、他形粒状结构等,在晶洞中可见有完好的立方体萤石单晶或晶簇。矿石构造有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晶簇状构造等。
大厂矿田内围岩蚀变普遍为强烈的硅化、粘土化,次为黄铁矿化、萤石化、重晶石化等。“大厂层”硅化十分强烈,自上而下均迅速减弱,经分析确认,硅化可分三期,萤石矿化和锑矿化与第二期硅化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