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铜(钼)矿是我国超大型铜(钼)矿床之一,位于西藏东部江达县青泥洞区以西,川藏公路以北8km处,海拔4560-5120m,矿区总面积2.1km2。累计探明储量:铜662万t(其中可供利用的650万t)、钼15万t、铁659万t(矿石量)、硫铁矿178万t、钨5.98万t以及锌、铋、金、银、钴等均已探获可观的储量。矿床平均品位,铜0.94%,钼0.028%。
1.矿床发现、勘查、开发简史
“玉龙”藏语意为“孔雀石沟”。民间盛传清末年间在此开矿,至今在玉龙矿区地表还可见数处采矿坑和采矿遗址。
1966年西藏第一地质大队群众报矿组听当地牧民说“玉龙沟在天气晴朗时,山沟石头五光十色,耀眼夺目”。于是冒着大雪进沟踏勘发现了多数铁帽和大量孔雀石转石,认为该矿床似大冶铁矿,值得进一步工作。1967年经西藏第一地质大队勘查,认为是以铁铜为主的夕卡岩型矿床。
1971年西藏第一地质大队运用地质、物探、测量、钻探、坑探等手段,发现了矿区东部接触带似层状铜矿体,并发现了蚀变二长花岗岩中的铜矿化,铜品位达1.7%,在矿区南部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体中也发现了铜钼矿化。同年提交的《西藏江达县玉龙铜铁矿区1971年地质普查报告及1972年地质工作意见》中,建议首先对接触带主矿体进行深部揭露。至此,玉龙矿床已初步肯定,首次提出存在斑岩型矿床的看法。1978年提交了《西藏江达县玉龙铜钼矿区详查地质报告》,评价了这个超大型斑岩铜(钼)矿床。目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在筹建玉龙铜矿。
(1)地质概况 玉龙矿区位于三江褶皱带之青泥洞-海通复背斜的西翼,恒星措-甘龙拉短轴背斜的轴部向南倾斜部位。矿区出露地层为中上三叠统。在矿共北部出露甲丕拉组陆相红碎屑岩,厚约1 050m,矿体两侧出露波里拉组浅海相灰岩夹砂岩,总厚度约51 0m,在矿区内大片分布。阿堵拉组海相砂页岩,厚度大于600m,分布在矿区南部。
(2)含矿岩体 矿区内分布的喜马拉雅期侵入岩体,主要是中酸性花岗闪长岩及花岗岩-石英二长斑岩。含矿岩体为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复式岩体,同位素年龄37~55Ma。岩体出露面积0.64km2,平面上看似梨形。岩体大部分钾化、硅化,蚀变为黑云母花岗斑岩和钾长花岗岩。蚀变和矿化均受该复式斑岩体的控制。
(3)蚀变类型 矿床具有明显的典型“中心式”对称型蚀变特征。以岩体为中心,由内向外分带:内带为钾化、硅化、绢云母化、粘土化;中带为夕卡岩化、大理岩化或角岩化、粘土化、青磐岩化、(强)硅化、绢云母化;外带为结晶灰岩或角岩化、青磐岩化;正常岩类为灰岩或砂岩等。
(4)矿体分布 矿体赋存于斑岩体内及围岩中,由三个主要矿体组成。Ⅰ号矿体由矿化斑岩和近接触带的矿化角岩组成的筒状矿体,近等轴状,地表出露面积0.6km2,平均厚度331m。平均品位铜0.52%、钼0.028%,铜储量约占全区的38.4%。Ⅱ、Ⅲ号矿体分别呈似层状和凸透镜状分布在Ⅰ号矿体东西两侧的外接触带,两矿体呈环形闭合。Ⅱ号矿体平均厚度44m,铜平均品位1.7%,铜储量约占全区的22%。Ⅲ号矿体平均厚度69m(以原V号矿体为代表),铜平均品位2.5%,铜储量约占全区的39.4%。
(5)矿石类型及矿物组合 矿石类型主要为三种:一是细脉浸染状矿石,占矿床矿石量的82%,主要分布在Ⅰ号矿体。该矿石又细分为斑岩和角岩中细脉浸染状两类,以前者为主。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次为铜蓝、辉铜矿、黝铜矿,少量斑铜矿、磁铁矿、赤铁矿及褐铁矿等,脉石矿物为斑岩和角岩中的造岩矿物。二是含铜褐铁矿石,铜赋存于褐铁矿中,铁以褐铁矿、磁铁矿形式存在,脉石矿物以高岭石为主。三是含铜黄铁矿石,主要矿石分布于似层状矿体之中下部,占工业矿石总量的7.6%左右。主要矿物为黄铁矿、蓝辉铜矿、辉铜矿,次为斑铜矿、铜蓝、黄铜矿等。细脉浸染状矿石结构主要为自形-半自形晶结构、交代及交代残余结构,矿石构造为细脉浸染状构造;含铜褐铁矿矿石为土状、胶状,具多孔、块状及少量角砾状构造;含铜黄铁矿矿石主要呈交错脉状和密集浸染构造等。
(6)矿床类型 目前普遍将玉龙矿床通称为斑岩型铜(钼)矿床,实际上是斑岩型、夕卡岩型和热液脉型“三位一体”复合型矿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