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顶铅锌矿床位于云南省西部兰坪县境内,是我国超大型铅锌矿床之一。累计探明铅锌合计储量1610.6万t,其中铅263.53万t、锌1347.07万t,是我国迄今探明的铅锌储量最多,矿床规模最大的超大型矿床,居全国之首。此外,共伴生银、镉、铊、硫铁矿、天青石、石膏等矿产也均达到大型规模。
1.矿床发现、勘查、开发简史
云南兰坪金顶矿区开采历史悠久。传明、清两代已有人在此采矿炼银,在金顶北厂和跑马坪一带至今还可见到遗留下来的老硐和矿渣遗迹。
地质调查,1949年前曾有德国人米士到金顶—营盘一线进行过路线地质调查,他与马祖望亦曾到区内踏勘汞、锑矿点,但均未发现金顶铅锌矿床。
云南省地质局从1950年发现金顶铅锌矿床以来,先后由省局区测队、第十一地质队、第七地质队(1979年两队合成八○一队,1981年又组建成第三地质队)等,对金顶地区的各矿段进行了地形测量、地质测量、槽井探、钻探、坑探以及水文地质、岩矿测试等大量的地质勘探和科研工作,先后提交的主要地质勘探成果:《矿区地质简报》(1962)、《兰坪金顶铅锌矿区详查报告及勘探设计书》(1968)、《西坡矿段勘探报告》(1976)、《金顶铅锌矿最终(详勘)报告》(1984)、《架崖山矿段开发前勘探说明书(1986)、《金顶铅锌矿跑马坪矿段详细普查地质报告》(1990)等。
云南省地质矿产局对金顶铅锌矿的地质勘探,从1965年开始至1984年12月详勘报告批准,历时19年,成功地勘探了这个举世瞩目的超大型铅锌矿床,为振兴中国铅锌工业提供矿产资源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尽快开发云南金顶铅锌矿,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和云南省政府决定联合开发,成立了兰坪有色金属公司,于“八五”期间已筹建矿山。1991年已开始一期工程,计划年产铅锌(金属量)6万t,二期工程年产能力将扩大到26万t,将成为我国大型铅锌矿业基地之一,金顶将是新兴的有色金属工业区。
2.矿床地质特征
(1)地质概况 金顶铅锌矿床,位于兰坪—思茅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的北端。矿区范围,长4.5km,宽2.5km,面积约11km2,由北厂、架崖山、蜂子山、西坡、南厂、白草坪、跑马坪等7个矿段组成,见图3.8.10。区内出露地层,由外来系统和原地系统两部分组成。外来系统由上三叠统、中侏罗统及下白垩统地层组成,它是由水平推覆断层从本区东部向西推覆并倒置于原地系统之上。原地系统由上白垩统、下第三系地层组成。在矿田内二者同步褶皱形成北北东向的穹隆构造,分布于氵比江大断裂西侧,东西两侧为南北向断裂所切。
(2)矿带和矿体 区内有两个矿带,即上矿带由下白垩统景星组底部(K1j)的石英砂岩组成;下部矿带由下第三系云龙组上段(Eyb)的含角砾砂岩和灰岩角砾等组成。矿体明显受岩性控制,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全区共圈出铅锌矿体446个。其中,北厂271个、架崖山96个、蜂子山18个、南厂13个、白草坪3个、西坡23个、跑马坪22个。矿区95%以上的储量分布于北厂、架崖山、蜂子山、跑马坪等4个矿段。铅锌储量大于200万t特大型矿体有Ⅰ1、Ⅱ2号;大于50万t的大型矿体有Ⅶ1、Ⅹ1、Ⅺ1、XIV1号。其中Ⅰ号矿体规模最大,铅锌储量占全区的39%以上。该矿体产于北厂矿段上含矿带中,底部跨入下含矿带,属砂岩型矿体,呈层状,产状与地层一致,走向近于东西,向北倾斜,矿体长1390m,延深1150m,厚度39.6m,厚度变化系数45%。
此外,与铅锌矿共生的矿体有硫铁矿矿体76个,天青石矿体100个,石膏矿体59个。
铅锌矿体形态:砂岩型矿体(含矿岩石为砂岩、含角砾砂岩)形态规则,产状稳定,一般呈层状、似层状产出;灰岩型矿体(含矿岩石为灰岩角砾岩、角砾质灰岩)形态较复杂,有似层状、透镜状和其他不规则状等。
(3)矿石组成 按含矿岩性分为砂岩型矿石和灰岩角砾岩型矿石两大类。砂岩型矿石的金属矿物主要是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白铁矿,脉石矿物为石英、方解石、重晶石等;灰岩角砾岩型矿石的金属矿物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白铁矿等,脉石矿物为方解石、天青石、石膏等。矿石结构构造:有细晶结构、溶蚀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填隙结构、胶状-变胶结构等;构造有浸染状、斑点状、梳状、角砾状、环边状、交代残余等构造。
(4)围岩蚀变 主要有黄铁矿化、白云石化、方解石化、天青石化,其次为硅化。此外,在红色砂岩附近的矿体见有退色作用。
(5)矿床类型 中国矿床(上册)将金顶铅锌矿床划归“砂砾岩型”铅锌矿床。王京彬、李朝阳等(1991)鉴于金顶矿床产于湖盆中,并有不同于海相沉积岩容矿的成矿元素组合以及具有热水沉积等特征,故提出是陆相热水沉积型铅锌矿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