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北竹山银洞沟矿床 
   银洞沟银矿位于竹山县北部鄂陕交界处。该矿虽明末清初曾有人采过,但真正地质勘探工作始于1972年,1972—1977年开展多金属矿普查、详查工作,1977年提交了《湖北省银洞沟多金属矿区详查报告》。70年代后期,国家将贵金属提到重要地位,于是1978年以后将银洞沟以银金为主要勘查对象,1985年提交了《湖北省竹山县银洞沟银金矿区地质勘探报告》。1986年报告审批后,动工兴建湖北银矿,1990年建成投产,设计规模为日处理矿石400t,年产白银20t,黄金200kg。 
   银洞沟是一个大型银金矿床,保有银储量1428t,含银品位17.3g/t。矿床的直接围岩是古元古界武当山群中的银洞沟组,由变石英角斑岩质凝灰岩、钾长石英角斑岩组成,向上出现正常沉积岩夹层,如粉砂岩、变粉砂质页岩及白云岩透镜体与变石英角斑岩质凝灰岩、火山角砾集块岩等呈韵律互层。银矿体呈层状产在银洞沟组下部变石英角斑质凝灰岩中,产状与围岩整合,为单一银矿体,底部的变钾长石英角斑岩中产铅锌矿层,显示出银及铅锌具有不同岩性(岩层)控制的特点。矿石为细脉浸染型,由背斜构造轴部的片、劈理控制,但不超过银洞沟组的范围。主要蚀变是次生石英岩化,此外尚有黄铁矿化及铁白云石化。银矿石由辉银矿、螺状硫银矿、自然银、金银矿组成,伴有次要的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及闪锌矿。成矿时代为古元古代,属于海相火山-沉积亚类银矿床。 
   (二)江西贵溪冷水坑银矿床 
   冷水坑银矿位于贵溪县境内,矿区南北长7km,东西宽5km,面积35km2,该矿区的发现与勘探经历了从“脉带型”铅锌矿、斑岩型铅锌矿、斑岩型银矿、层控叠生型银矿和金矿等几个相互交织的阶段。经过20多年的工作,终于探明了该大型银矿。1990年兴建了冷水坑矿区的第一座矿山——银路岭银矿,1992年正式投产,日处理矿石500t,年产白银22.96t。 
   该矿床是陆相火山-沉积亚型的大型银矿床,保有银储量3336t,含银品位为146.21g/t。矿区出露地层为上侏罗统鹅湖岭组,该组为一套陆相酸性火山岩系,由爆发和喷出的火山碎屑岩组成,其岩性组合由下而上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层凝灰岩夹凝灰质粉砂岩。矿区中尚有潜火山岩侵入体-花岗斑岩。此种斑岩体具有隐蔽爆发特征,在其内部及边部均可见到隐爆凝灰岩及爆发角砾岩。此花岗斑岩小侵入体沿北东向断裂分布。矿体赋存于花岗斑岩侵入体中及其与鹅湖岭组火山岩的内外接触带中,共有4个矿体,其中以2号矿体为主,主要呈隐伏状态,长800m,宽500m左右,厚1m至数十米。矿体呈层状、透镜状及带状产出,产状大部分与接触带平行,矿石主要为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局部为脉状。矿石矿物主要有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辉银矿,次要的有自然银和黄铜矿。矿体受斑岩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带控制。近矿围岩蚀变以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为主,外围则普遍发育有碳酸盐化。 
   (三)陕西柞水银硐子银多金属矿床 
   银硐子银多金属矿床位于陕西省南部秦岭南坡的柞水县。矿区东西长3km,南北宽1.5~2km,面积约5km2。该矿古代开采很盛。50年代,地质部及冶金工业部的有关地质队在此开展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工作。1981年提交了矿床详细勘探地质报告。现已建成陕西银矿,对其进行开发,年设计采选矿石9.9万t,1991年生产矿石14万t。 
   该矿床属沉积类型碳酸盐岩亚类银矿床,保有银储量2257t,含银品位平均107g/t。矿床出露地层为巨厚的中泥盆统大西沟组,为一套碳质、白云质千枚岩及白云质结晶灰岩的互层,银-多金属及铁矿层均产于大西沟组中段的靠上部位,呈层状、似层状的互层,共圈出16个矿层,其中主矿层为银、铜、铅、锌矿层,此外还有8个铅矿层,4个铜矿层,3个菱铁矿层也都含银。主矿层段中,独立银矿层与铅共生平均厚6m,平均品位超过100g/t。其他与银共生的铅、锌矿中含银均低于100g/t,银及多金属的品位、厚度都比较稳定。矿石为浸染状,矿物组成除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外,主要银矿物及含银矿物为辉银矿、深红银矿、淡红银矿、自然银及银黝铜矿、硫锑铜银矿、硫银锑铅矿等,矿石以条纹、条带状产出,与互层的围岩层理平行,并与其同步褶曲。未见围岩蚀变现象,同生沉积的成矿作用不容置疑。 
   (四)河南桐柏破山银矿床 
   该矿位于桐柏县城北24km处。早在南北朝的南齐时,该地曾设围山县管理银矿采冶。至明代末废弃。新中国成立前,该区做过零星的地质路线调查,新中国成立后,做了大量的区测、普查工作。1975年陕西地质八队对破山银矿开展了勘查工作,1984年提交了《河南省桐柏县破山银矿区详细勘探地质报告》,1985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建立桐柏银矿山,予以开发利用,设计日采选矿石800t,年产白银50t。 
   该矿经勘探共探得银储量2662t,银品位平均为278g/t。矿床共圈出13个矿体,除2号矿体外均为工业矿体。其中1号矿体最大,延长1900m,最大延深530m,平均厚5.38m。 
   矿区出露地层为新元古界的歪头山组,由一套火山-沉积岩组成,银矿主要产于这个岩组上部第二段的碳质绢云石英片岩中,呈透镜状、似层状,顺层分布,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矿石产于细小石英脉及少数石英方解石脉,或变余微细层理分布的微粒含银硫化物,以及斑点状石英团块中。在变粒岩中的银矿化一般为浸染状,自然银常赋存在片理裂隙的小晶洞中,矿石中金属矿物颗粒很细,能以肉眼识别的矿物主要为自然银、黄铁矿,显微镜下鉴定的矿物约有40多种,但主要为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及多种银矿物。虽然有色金属含量均低于工业品位,但在回收银时,铅、锌、硫、镉、金等均可综合利用。 
   (五)内蒙古甲乌拉及查干布拉根银铅锌矿 
   甲乌拉及查干布拉根银铅锌矿位于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两个矿床位于同一北西向构造带内,相距仅6 km,相继于1985年和1986年发现。经勘查,甲乌拉矿床探明有银1000多t、铅、锌80万t、铜45000t,查干布拉根矿床探明有银500多t。铅锌8万t。甲乌拉矿银平均品位大于50g/t,其中约50%的储量可单独圈出品位为170~200g/t的银矿体。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二叠系上统粗碎屑沉积及中酸性火山岩层,以及中生界侏罗系上统中酸性火山岩系,岩浆活动有3期:海西晚期、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成矿与燕山晚期的浅成、超浅成相杂斑岩体有关,成矿期第一阶段的岩体为长石斑岩,第二阶段岩体为石英斑岩。甲乌拉银铅锌矿40余条矿体均产于构造破碎裂隙带中,主要矿体与放射状扇形排列的裂隙带有关,也与北北西向张扭性断裂有关,同时在石英斑岩体边缘半环状破碎角砾岩带也分布有铜、锌矿体,矿体均呈脉状,其中2号矿体最大,长1700m,厚0.36~13.77m,平均厚5.18m。近矿蚀变与铅锌银矿化有关的为石英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与铜矿化有关的为硅化(石英化)、绢云母化、萤石化。矿石构造有块状构造,团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等。富矿多为块状、团块状构造,2号矿体常见的也是块状构造。主要矿石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白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次为磁铁矿、赤铁矿、穆磁铁矿、斑铜矿、毒砂等,此外尚有少量含银矿物:硫锑银矿、含银辉铋铅矿、银黝铜矿、自然银、辉银矿、碲银矿、含硫铋铅银矿等。银在方铅矿、黄铜矿中含量最高。另外还有极少量自然金以微粒状含于毒砂、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