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
|
|
|
| 1、安全管理的发展过程 安全问题是随着生产而产生,随着生产而发展的。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创造出有利于人类的物质财富,而且会遇到和必须克服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安全和不卫生的因素,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保护自己和自己所创造的财富。 自从使用火以来,人类就开始同火灾作斗争,可以说防火技术是人类最早的安全技术之一。我国人民在与火灾的长期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公元前700年,周朝人所著的《周易》一书中就有“水火相忌”、“水在火上既济”的记载,说明了用水灭火的道理。国外的情况也是如此,如在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时期就设立了以维持社会治安和救火为主要使命的禁卫军和值班团。此后,在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里,人们对安全的认识主要是出于保持“安宁”的愿望和防火的需要。直到公元12世纪,英国才颁布了《防火法令》,17世纪颁布了《人身保护法》。 除了防火的安全管理外,在我国的采煤业,古代就有用大竹竿凿去中节插入煤中进行通风、排除瓦斯、预防中毒的措施,并用支护防止冒顶等。公元989 年,北宋木结构建筑匠师喻皓在建筑开宝寺灵感塔时,每建一层都要在塔的周围安设帷幕遮挡,既避免施工伤人,又易于操作。这些例子说明,在早期的劳动生产中,我国就很重视安全管理,并使用了较为科学的安全技术。 18世纪,蒸汽机的问世,使轮船、机车和纺织机械有了新的动力。生产得到了发展,但是产生蒸汽的锅炉却不断发生爆炸事故,每年锅炉爆炸造成数千人的死亡。为了防止锅炉爆炸,人们对锅炉的结构、所用材料、工作压力和炉内除垢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工业革命的许多年代里,工人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每天从事超过10小时的劳动,伤亡事故接连发生,工人健康受到严重摧残。而资本家则认为频繁发生的伤亡事故是工业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他们对工人的伤亡不负任何责任。为了生存,工人们进行了反抗资本家残酷压榨的斗争,社会上的进步人士也同情工人的悲惨遭遇。迫于工人的反抗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到了19世纪初,英、法、比利时等国相继颁布了安全法令。例如,1802年,英国通过的纺织厂和其他工厂学徒健康风纪保护法;1810年,比利时制定的矿场检查法案及公众危害防止法案;1829年,普鲁士规定了工厂雇用童工的限制并附带有工厂检查规定等。当时,尽管“安全”带有一种慈善和人道主义的观念,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安全管理和保险事业的发展。 进入20世纪以后,工业发展速度加快,环境污染和重大事故相继发生,给社会带来了极大危害,1930年12月,比利时发生了“马斯河谷事件”,马斯河谷地区的铁工厂、金属工厂、玻璃厂和锌冶炼厂排出的污染物被封闭在逆温层下,浓度急剧增加,“杀人似的烟雾”使人感到胸痛、呼吸困难,在一周内造成60人死亡,许多家畜也死去。1952年11月,英国伦敦发生同样的事件,即所谓的“伦敦烟雾事件”。工厂排出的烟雾使伦敦在11月1日至12月12日期间比历史上同期多死亡3500~4000人。1961年9月14日,日本富山市一家化工厂因管道破裂,氯气外泄,使9000余人受害,532人中毒,大片农田毁坏。1960的到1977年,美国和西欧发生重大火灾、爆炸事故360多起,损失数十亿美元,死伤1979人。 由于现代工业的安全管理和资本家追求超额利润的的目的基本一致,近几十年来,安全技术和管理在国外发展比较迅速。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国外有些企业开始设置专职安全人员,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安全教育、管理和技术体系。 20世纪60年代,人们认识到,创造就业机会,改进工作条件与生活质量,消除贫困和公平分配 国民生产总值的成果,应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样,成为在发展规划中受到重视的主要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进步标准,经济发达国家开始注意劳动者的工作条件与安全卫生状况,以至当时像社会福利、人权、环境保护这些内容成为政治家的口头禅和媒体关泣的焦点。在70年代初形成了针对劳动安全卫生的立法高潮,美、英、日等国的劳动安全卫生法或职业安全卫生法都是这一时期建立的。决策者越来越认识到,发展的最终目的的并非单纯为了创造财富,而是为了使尽可能多的人过上高质量的生活.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工业和航天技术的飞跃发展,劳动安全卫生重大事故也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生。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农药厂发生45吨甲基异氰酸酯泄漏,中毒死亡的为数人数达2347人,受重伤的人数达3万~4万,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溢,造成7人死亡,35人受伤,229人受到严重的核幅射,核污染席卷了斯堪的那半岛和东欧,而且波及到西欧。这些震惊世界的惨祸,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对安全的呼声日益高涨,劳动安全与卫生,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 在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进一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口号,社会经济平衡发展已成为国际上新的发展观。在这种国际背景下,劳动安全卫生的重要性更应得到加强。正因为普通劳动者应该是发展的主要受益者,所以在他们为发展作出贡献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保护他们的安全与健康。 2、当前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的冲击和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得不面对比以往更大的挑战。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安全管理水平的差距,使我国安全管理 在本世纪得到迅速发展,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做好劳动安全卫生的立法工作。劳动安全卫生的立法是当务之急,它使安全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并保持政策稳定连贯。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拟订两个法律文本,即《职业安全法》和《重大事故控制法》。《职业安全法》通过重新授权,把在管理上不适应 市场经济的关系 加以调整。确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责任,遵守本法规定的劳动安全标准。确定监察权力,授权监察机构,明确监察内容。《重大事故控制法》的目的是对全社会所有重大工业危险源进行识别和监控,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实行应急计划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对社会的危害。 (2)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标准(OHSMSS)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OHSMSS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9000)及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一样,将逐步成为我国现代安全科学管理的基础。OHSMSS强调企业应对安全生产承担主体责任。 (3)稳定和壮大劳动安全技术力量,逐步走向社会化服务,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机构改革等原因,原本就分散和薄弱的安全队伍出现了分化和波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我国劳动安全技术服务工作一直没有纳入市场经济运行的轨道。工业技术先进国家的经验和这些年我国改革的事实都说明,发展中介服务组织,走向市场化服务之路,是未来安全技术服务的必然选择。社会中介服务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明确了中介组织与政府和企业的责、权、利关系,有利于解决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问题,可以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技术力量投入到劳动安全卫生技术服务工作中,使劳动安全技术 力量不断壮大。 (4)劳动安全卫生与工伤保险密切结合。在工伤保险的“预防、救治康复和补偿”三个功能中,预防是第一位的。近年来,欧美国家已开始把“损失控制”作为工伤保险的主要目的,因为只有做好预防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实现社会保障的最终目标。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工伤保险的预防作用,必须强调劳动安全卫生与工伤保险密切结合。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刚刚从企业保险走向社会保险,如果能在其方案设计和运行中把预防作为主要功能。使社会保险与劳动安全卫生紧密结合,无论对劳动安全卫生和工伤保险,还是对我国经济的全面改革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
|
![]() |
|
|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中国BB贝博艾弗森官方网站资源网微信公众号 | |
| 关键字:安全管理|产生|发展 | |
| 【字体:大 中 小】 TOP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