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
对金属的需求与整个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密切相连的。在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10000美元之前,大多数金属的人均消费量增长都比较缓慢;在5000美元~10000美元这个阶段,人均金属消费量几乎呈对数增长;超过这个阶段后,就会保持平缓状态。大多数国家的大多数金属矿种都表现出相似的增长模式,或在其支撑经济的金属使用强度上表现出相似的变化。金属人均消费量增长曲线变平缓的绝对高度取决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工业所占份额较大的国家,其金属人均消费量通常会高于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体。
以上所述事实就是中国经济金属需求强劲的依据,因为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经历人均GDP5000美元~10000美元的阶段。就中国而论,仅因为经济的巨大规模和其超过10亿的人口,其需求量就会进一步加大。更加之,中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体系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的需求起了促进作用。
推动中国金属需求的不仅仅是中央制定的多少公里的公路和铁路建设,且还有私人对空调、汽车和新公寓的需求。为了预测出未来对金属的需求,要了解一个关键的因素,即人口的发展状况,相对来说,其预测准确率会较高。中国或印度在未来20~30年的人口数量是可以预测的,甚至预测生活处于某一水平,或者说有经济能力对高金属含量产品有需求的人口数量也是可行的。
这种分析把中国作为目前主要的推动力量,但是还有很多其他的人口多且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国家,比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西、土耳其和几个东南亚国家。并非所有的国家都经历同样的发展历程,但发展模式是相似的。
在如此高的一个水平上,目前的超级周期或者说需求高峰将持续5~10年。但同时,我们亦须考虑到,历史并不是机械地重复。变化有时不可避免,还会出现新的像希腊债务危机、冰岛火山灰等事件,打乱对金属的需求,影响经济发展。
这种情况也许可以总结如下:缺少金属支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从来就不存在,以后也不会出现;但矿业仍然是周期性的产业。
供应
矿业与其他产业相比,不同之处还在于其必须定位于某一特定地点,且该地或该矿床不可移动。每个矿床都会枯竭,这代表着矿业不可持续的一面。“不可再生”一词引发了经济学家们围绕今后金属总量可得性问题的诸多争论:对后代,甚至就目前这一代而言,金属量是否充足?然而,这个所谓“争论的核心”却忽略了问题的要害。要害问题完全不是人类是否将耗尽矿产/金属,而是社会将怎样确保世界各地有足够数量的矿床以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决定新矿床获得发现的不是地质,也不是化学因素,而是市场的力量。当需求增长,价格就会升高,即使在矿石品位低、深度大、离市场距离远或者极端天气等各种情况造成更高成本支出的情况下,人们仍会进行采矿活动。价格提升将会使得需求减少,随之产生替代品,使得需求量进一步下降。在供求之间就会逐渐达成一种新的平衡。尽管在整个20世纪,从矿山开采的金属产量在不断提高,但世纪之交时,资源的可获得量比1950年时还要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矿业重心的位置也发生了重要转移。世界矿业重心最初是在欧洲,但随着19世纪美洲经济的发展,矿业重心穿越大西洋。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大多数的矿业活动都发生在赤道以南。
时至今日,矿业活动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且均匀,油气领域内存在的中东因其矿床分布上的明显优势而形成的一家独大的局面,在矿业其他领域并没有出现。金属资源分布愈加广泛,在世界各地也都有发现。所谓的金砖四国全部位列世界上最重要的矿业国家前10位。
产业集中度
矿业公司的数量在减少。2007年~2008年金属价值达到峰值时,并购活动逐渐增加,随之矿业整合也在加速。1995年排名前10位的矿业公司共占市场份额的23%,到2008年显著增加,达35%。据矿物原料集团(RMG)预测,未来矿业并购活动将持续增加,因为新的信贷限额标准放宽,矿业公司在2009年~2010年间加强了资产负债表。这种趋势将使得大公司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增加。较大范围内主要金属矿产的市场集中程度,铅的生产最为分散,但铂的生产仅集中在少数几家公司。在2009年,排名前10位的矿业公司掌控着铂产量的93%。
生产成本
开采和勘探正变得日益困难,这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