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探矿工程绝大部分用来揭露矿体、矿化带或含矿层,控制矿体与围岩的界线,了解矿 
   石性质、组份、品位情况,掌握矿体形态、产状及其规模。也有一些探矿工程用来揭露影响矿 
   体的断裂、褶曲及火成岩的产状、延展等情况。由于每个矿床的地质、地貌条件各不相同,矿 
   体的埋藏深浅不一,规模形态、产状不等,加之工作要求的程度有别,因而使用的探矿工程也 
   不能千篇一律。一般的说应遵循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来知,由疏而密的程序。在普查找矿阶段 
   及矿床评价的初期,以地表探矿工程为主,在矿床评价后期和矿床勘探阶段则以深部探矿工程 
   为主。各种探矿工程的使用条件各不相同。 
   (一)地表探矿工程的使用条件 
   1.槽探:是找矿勘探中使用最广的探矿手段,常常用来揭露表土不厚的矿体或矿化,了 
   解矿体地表部分的规模、产状、构造、矿石类型及其质量等情况。通常的深度为1一3公尺,较 
   深者可达5公尺,个别情况下表土较厚而必须揭露的地点,在经济上采用槽探又较其它手段节 
   约的情况下,可在探槽两壁加以支护,或采用阶梯式断面的探槽,这样可以加大槽探的深度。 
   槽口的宽度视当地表土稳固程度而定,但必须大于槽底之宽度,使探槽两帮的坡度保证在安息 
   角以内。探槽底部见基岩后,矿体或矿化部位当须下挖一定深度(一般在0.5公尺左右),尽可 
   能揭出较新鲜的露头。槽底力求平缓,底宽在0.8一1公尺,以便采样。凡不采样的地段,为了 
   节约工程量,槽底可略窄些,以能进行地质编录为度。探槽的长度则视设计要求而定,一般应 
   系统地揭露矿体、矿化带或含矿层。 
   探槽按其施工目的和控制范围之不同,可分成:干槽、主槽、辅助槽。 
   (1)干槽:布设在主要剖面线上,其长度往往穿逾剖面上的所有的矿体群、矿化带或含矿 
   层、各物化探异常带。其中心目的是在查明矿区地质构造的基础上,搞清各矿体群、各矿化带 
   或含矿层、各物化探异常带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利于认识矿床的成矿规律,找矿标志,探索新 
   的成矿部位,为正确评价矿区的远景打基础。但由于干槽动用工程量较多,过少、过短则易漏 
   矿,过长过多又造成浪赛,设计时应周密安排。一个矿庆内需否作干槽,需作多少,必须在对 
   矿区露头作细致观察,综合地质物化探资料作研究后确定.通常根据矿床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 
   布设1一3条有干槽的剖面线。遇到以下.嗜况的矿区可以不设干槽。 
   ①矿区露头良好者: 
   ②无平行矿体、矿体群(或矿化带、含矿层)出现可能性者: 
   ③单一的单斜板状矿体;地质构造简单的矿床或矿体构造较复杂,但围岩构造简单的矿 
   床;围岩中确实无矿化、无物化探异常,或围岩地质构造通过少量短槽、探井或剥土即可查明 
   的矿庆。 
   干槽及其所在的剖面,应详细进行编录,充分收集有关找矿勘探所需的矿床地质资料,包 
   括岩矿标本、研究岩(矿)石物性的标本及厦生量样品等。 
   (2)主槽:施工目的是为了系统地揭露矿体、矿化带或含矿层,提供找矿勘探所必需的地 
   表资料。主槽应布置在有一定间距的剖面线上,其密度与数量取决于矿床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 
   以及不同阶段的工作要求。在施工条件不利于槽探时,可选用井探、短坑或浅钻来代替槽探, 
   取得应有的资料。 
   (3)辅助槽:目的是配合干槽查明矿床地表部分的地质构造,及矿化带或含矿层、主矿体 
   的情况;配合主槽进一步控制矿体的规模、产状与质量,为此而布设的辅助槽密度往往为主槽 
   间距的二分之一乃至四分之一。对矿体有较大破坏的断层、火成岩体,对矿体评价有关的重要 
   地质现象与地质界线都可施工辅助槽,取得丰富、确切的资料。 
   2.并探:当表土较厚,槽探难以揭露时可使用并探。其目的与槽探相同,但某些矿床为 
   了了解矿石自然类型,如有色金属硫化物矿床用井探圈定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的深度,也 
   常使用并探。探并从形态上可分为园形及方形两种。园形者称小园并,并口直径 
   0.8一1. 2m,适于在土质坚固、岩石结实的清况下使用,深度不超过10一15公尺。方形井 
   又分正方形及矩形两种,方形井的水平断面规格1公尺又1公尺一1.8公尺又1.8公尺,矩形井的 
   断面规格为1公尺又1. 2公尺一1. 2公尺又1.8公尺,井深通常不超过20公尺。视具体施工现场情 
   况而定,但矩形井的长边及方形井的一边必须与剖面线平行,以垂直地层走向,利于地质观 
   察、取样、编录与制图等工作。 
   井探在矿体厚度不大,产状平缓的情况下使用较利,在产状较陡,厚度较大的情况下使用 
   效果受很大限制。通常用在井底沿剖面方向掘短坑的办法来补救,以探到矿体,并揭露矿体的 
   全部厚度。在特殊情况下,如某些有色金属硫化物矿床为了圈出氧化带、混合带及原生带,有 
   时采用在探井内不同深度两次拉岔的办法,但必须考虑施工技术及设备条件,以及岩石的坚固 
   性及涌水情况。拉岔的长度一般不超过2。。。如果情况需要,而通风、安全、出渣等间题能够 
   解决时,亦可适当延长。 
   井探工程的缺点,对于厚度很大的矿体及倾角很陡的地层很难取得完整的剖面,常常配合 
   探槽、短坑等工程联合使用,以取得完整剖面。 
   3.沿脉剥离:其施工目的是进一步了解矿体的形态、矿化连续性、含矿系数、矿石组份 
   品位及矿体受构造破坏等情况,用较大的暴露面来观察研究矿体沿走向的变化。尤其在评价复围岩。沿脉剥离中矿体的组份变化很大时,应布置较密的采样线(见前述沿脉坑内的采样)。 
   4.剥土与露头爆破:均被称为人工露头,常用于地质观测,揭示重要的地质构造界线, 
   无规格要求,以能满足地质观测、采集标本或采样的要求为准。有时也用于旧槽、浅井的局部 
   清理工作,岩石或矿石易受风化作用的影响,而使其结构、构造、成份发生变化,为了达到 
   岩、矿石的新鲜面有时需要爆破,其剥离的大小、长短视需要而定,布设剥土点,首先要区分 
   是厦岩还是巨砾,免受假象的欺骗。 
   (二)地下探矿工程的使用条件 
   1.浅钻;对一些因表土厚而疏松,岩层破碎或因地下水位较浅,不宜施工槽、井的地 
   段,用浅钻较为适宜。但不能观察到较大面积的地质现象,是其缺点。浅钻孔径通常较深尺钻 
   探小,一般为110一75毫米,其深度不超过100公尺(最大不超过150公尺)。由于钻机体积小, 
   重量轻,在普查找矿中也常用来圈定矿体,或作矿体延深的评价,或探索盲矿体等。浅钻在矿 
   体倾角平缓的情况下使用较为有利,由于钻机动力较小,及浅钻的机械性能一般较差,使用时 
   应考虑这些特点,扬其长而避其短。对浅钻的各项技术要求基本上与深钻相同(参照本章第四 
   节)。 
   2.短坑;指浅而短的水平探坑,可用人工手掘,不需准备风动、电动设备,机动性大,故 
   在普查找矿、矿床评价及勘探初期各阶段都能投入使用。施工目的,主要是追索矿体沿走向和 
   沿倾斜的变化情况,控制矿体的浅部』也可用以圈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氧化带,混合带及原生 
   带的分界:探索盲矿,验证物化探异常和成矿预测:某些必须作全巷法、剥层法采样才能确定评价的矿床也可布设短坑用以采取试样,查定矿石组份及工业利用性能。短坑较适于布在矿体 
   倾角较陡,矿区地形高差较大,矿体处在正地形的条件下。短坑的断面规格一般为高1.8米、 
   宽1. 5米,深度受自然通风的限制,不超过100一150米。个别情况采用机减化施工,断面规格 
   与深度则与机掘平坑相同。 
   3.钻探:是找矿勘探的基本探矿手段之一,较少受各种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在地下 
   探矿工程中具速度较快,费用较低,探索深度较大等有利特点,因而使用较广泛。钻探工程的 
   使用决定于:①找矿勘探各阶段的不同要求,②矿庆的地质特征,③施工条件。 
   钻探工程大量使用于评价勘探阶段,用以获取较系统的深部资料,了解矿床地质构造,查 
   明矿体的变化情况,圈定矿体,从而达到评价矿床,勘探矿床的要求。但在普查找矿的某些情 
   况下也需投入钻探,才能达到找矿的目的,例如: 
   (1)矿体、矿化体地表出露部分规模大,但因深部构造不明,对矿床远景难以判断时,可 
   布少数构造孔(或称为远景孔)解除疑难。 
   (2)地表掩盖较剧,使用探槽、探井、浅坑不能查明矿体(矿化带)地表情况,而成矿地质 
   条件较好或间接找矿标志较明显时,可用浅钻为主、配合少数较深钻孔进行揭露。 
   为了解深部地质构造,寻找盲矿体而在某些矿床内设计的构造钻,必须在加强地、物、化 
   等方面的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重地选定其位置。构造钻所取的资料,应从地、物、化、水文 
   地质、岩矿等方面予以充分的研究与利用,以发挥工程的效益。处于下列情况时,一般不需或 
   不宣布设构造钻孔。即使需要,也应严格遵循由浅到深的顺序施工。 
   (1)矿庆地质.嗜况简单,深部.嗜况较易掌握: 
   (2)小矿床: 
   (3)地质条件较复杂,深部变化不易掌握的矿庆。 
   (4)从地、物、化多方面资料的综合情况看,深部的远景或矿体形态变化、产状要素难以 
   掌握的矿床. 
   钻探工程,大量使用于矿体形态、矿石组份变化比较均匀、矿床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属于 
   简单或中等的情况下.对于上述诸因素均较复杂的矿床,需要钻、坑探两种手段结合使用,即 
   在钻探工程控制矿床轮廓变化的基础上,用坑探工程详细了解找矿勘探所需了解的主要问题. 
   至于矿床构造、矿体形态及矿石性质变化极复杂的矿床,例如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则需以 
   坑探作为唯一的或主要的找矿勘探手段. 
   钻探工程的使用还受施工条件的限制.陡峻的地形、过远的水源、闭塞的运输通道等都会 
   使钻探施工增添困难.在此情况下,首先要以经济核算的观点权衡,投入的钻探工程量的费用 
   与预期得出的找矿勘探成果经济效益上是否适当.其次还应对比不同探矿手段(直钻、斜钻、 
   竖并、平碉、斜坑等)及不同设计方案的费用和收效,择其优而施工. 
   4.坑探:在评价地质情况较为复杂的矿床时,或在勘探高级工业储量时使用之.多数情 
   况下与钻探配合使用.其优点能清楚地揭露或控制矿体,便于观察,同时能从中采集各种重量 
   大的样品,如工厂试验或半工厂试验等样品,其缺点,成本高,城丁谏席不如钻探快,因此布 
   置大量坑探时最好能与生产设计部门配合,一方面能满足丝璧鱼握的要求,又能为生产矿山所 
   能利用。 
   (1)平窿:从地表掘进的水平坑道.对矿体倾斜角度很降目出需部份以下的地形落差很大 
   时布置平窿较为有利.坑道的断面规格一般为1.6米(宽)X1.8米(高),将为矿山生产上利用者 
   为1.8米X1.8米,或2米X2米.通常规定坡度小于0.5%. 
   (2)沿脉及穿脉:两者在地表均无直接出口的水平坑道,通常在平窿或将井内掘进,其规 
   格与平窿相同,沿看矿体走向布置的坑道称为沿脉,横贯矿体者称穿脉。沿脉可以了解矿体的 
   纵相变化,如矿体的连续性、含矿系数、品位及厚度的变化等等。通常在矿体内掘进,同时又 
   要避免弯曲成"龙形",为此,当矿体走向变化较大,或厚较大时,应布置在矿体的下盘, 
   杂矿床时,探槽、探井甚至浅钻已达很大密度,但矿化连续性仍不清楚,矿体的连接仍可以是 
   多方案的,例如串珠状矿体、囊状、柱状矿体群或疏密不一的脉所组成的矿体,时膨时缩,尖 
   灭再现,矿石品位也甚不均匀,为了取得正确的评价,最好布置一定量的沿脉剥离为宜。一个 
   矿床内,沿脉槽的数量、每一槽的长度、宽度,以能掌握主矿体的形态、产状,组份等的变化 
   特征为准,不可能作划一的规定。对于变化复杂而厚度不大的矿体(例如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 
   床)可全脉剥离,此时沿脉剥离长度就较大;对于宽度较大情况复杂的矿体,可分段剥离或选 
   一代表性较好的地段剥离,同时配合较密的垂直矿体走向的探槽,揭穿矿体全厚并揭到上下盘 
   并隔一定的距离布置穿脉。为了取得矿体沿走向各项地质特征的变化规律、获得线含矿系数资 
   料或者确定穿脉间矿体的对比情况,必要时,可以在穿脉的某些区间矿体内加密沿脉坑道。没 
   有特殊的情况,一般不允许在矿体上盘布置沿脉坑道。穿脉坑道一般应垂直矿体或大致垂直矿 
   体的走向布置,穿过矿休达到其上下盘围岩内。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用坑道内的水平钻探代 
   替穿脉,或在矿床地质条件及施工条件允许时,用打眼法取样取得按一定间距的取样资料。平 
   行矿体的运输坑道,设在矿体下盘,并距矿体有一定的距离,最好选择在物理性能较稳固的岩 
   层内。 
   (3)竖井:拙进起始点在地表的垂直坑道称为坚井。其用途:主要是为了在竖井内分层开 
   拓水平坑进。井口规格为1. 75米X2.5米到2.75X3.75米。由于造价昂贵,成本高,只有在地 
   形条件不利于使用平窿、而深部地质情况十分复杂,不用坑道不能取得必要的资料,同时又根 
   据地表研究及少数钻孔或其他方法初步查明了深部地质情况(特别是竖井布置处附近),并初步 
   肯定了矿床的工业远景的前提下才使用。一般应与矿山设计生产部门共同配合,布置竖井。 
   (4)斜井:为地表有出口的倾斜坑道。在矿体倾斜不大时为了减小穿脉(或石门),使用斜 
   井的目的、条件、规格和要求与竖井同。相对而言,斜井较竖井易于施工,因此有时用斜井代 
   替竖井,但斜井承压大,需用动力也大,机械磨损亦大,在同一深度内,掘井及提升较竖井 
   长,因而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