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中侏罗世含煤沉积分布于北方,以西北为主,华北次之。这一时期形成的煤炭资源为各成煤期之冠,预测资源量占全国总量65%,已发现资源量占全国总量40%,由于资源主体分布在西北地区,当前开发强度很低,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在所有早、中侏罗世聚煤盆地中,新疆4个大型盆地(准噶尔、吐哈、伊宁、塔里木)和鄂尔多斯盆地等5处煤炭资源埋藏量即占总量的80%,因此具备很强的代表性。
侏罗纪以后,中国大陆壳的海相沉积除极个别地点外已经很少,全面进入陆相盆地沉积阶段,陆相含煤盆地为其中的一种类型。与古生代近海型煤田不同,一般不具备大区域发育及可以对比的特点,不同的含煤盆地各具特色,因此需分别讨论其聚煤特征。择其中面积最大、含煤最富的鄂尔多斯及准噶尔两个煤盆地分述于下。
鄂尔多斯盆地是晚古生代华北盆地的一部分,印支运动后华北盆地内部产生分异,东部抬升,吕梁山以西继续沉降,相继发育了晚三叠世延长组,早、中侏罗世富县组、延安组和直罗组,其中延安组是鄂尔多斯侏罗纪煤盆地的主要含煤地层。延安组地层遍及整个盆地,分布面积达20余万km2,但煤层沉积却各处不一,明显受盆内岩相古地理控制(图2.2.8)。盆地东部延安、富县、靖边一带位于湖盆中心,水体较深,仅发育了煤线,因此被称为无煤区。围绕湖盆中心,在盆地北部、西部和南部为滨湖区与河沼区,均发育了可采煤层。北部榆林、神木至内蒙古准噶尔、东胜一带煤层可多达20余层。西部灵武、定边、庆阳、环县等地延安组有8个煤组,均含可采煤层,但一般由西向东逐渐变差。南部在黄陵、宜君、彬县、以至甘肃华亭一带煤层发育也很好,有的单层厚度很大。
准噶尔盆地基底的主体部分或直接部分是海西褶皱带。未出露的深部可能存在前震旦纪的地块,属西伯利亚板块南侧板缘区的中间地块。石炭纪晚期洋壳消减后,自中二叠世即开始发育内陆盆地型沉积。含煤沉积始于早侏罗世并延续至中侏罗世,含煤地层为水西沟群,分布面积约13万km2。准噶尔盆地是一个受南侧褶皱山系控制或影响的大型拗陷型盆地,拗陷呈不对称形,南深北浅,北部且有冲积扇发育(图2.2.9)。从八道湾组到三工河组再到西山窑组,盆地经历了浅—深—浅三个发育期,三工河期以湖相沉积为主,不含可采煤层,另两期为主要成煤期。在空间上则表现为周边浅、中心深、湖盆中心位于玛纳斯一带,成煤最好的部位在盆地南缘,西起乌苏,东到吉木萨尔,东西长500km。南缘含可采煤30~60层,可采煤总厚70~240m,埋藏量十分丰富。盆地西北缘及东北缘也是成煤较好部位,可采煤15~30层,可采煤总厚30~40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