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及世界铜矿供需形势 |
|
|
|
(一) 世界铜供需形势
目前世界生产精炼铜的有40多个国家或地区。1996年世界精炼铜总产量1262.92万t。其中,产量在5万t以上的有29个国家或地区,产量在50万t以上的仅有7个主要生产国,即美国234.01万t、智利171.2万t、日本125.14万t、中国111.91万t、德国67.08万t、俄罗斯57.71万t、加拿大55.92万t。世界铜的消费量1996年总计为1213.10万t。其中,消费量在5万t以上的有30个国家或地区,消费量在50万t以上的有8个国家或地区,即美国262.88万t、日本174.96万t、中国104.19万t、德国95.11万t、韩国58.64万t、中国台湾省54.37万t、意大利51.49万t、法国51.15万t。 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中,铜的消费结构,美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最大的消费领域是建筑业,占总用量的42%,其次是电器及电子产品占24%,再次是工业机械与设备占13%,运输占11%,日用品占10%。 世界铜的需求与保证程度,据世界银行等对铜的需求预测,1990~2005年世界精炼铜需求的年均递增率为1.9%。1990年世界精炼铜消费量为1074万t,到2005年将增长到1424万t。精炼铜产量,经世界银行等单位预测,1990~2005年年均递增率也为1.9%,到2005年世界精炼铜产量将达到1424万t,因此世界铜的供需形势总的看来是平衡的,到2005年以前不会出现短缺局面。 据世界银行等单位预测,到2005年将达到1126.3万t,年均递增率为1.5%,再加上废杂铜回收400~500万t,从世界铜精矿产量(含铜量)来看,基本可以满足增长的需要。从铜矿资源来看,世界现有储量31000万t,储量基础为59000万t。按1994年世界铜矿山产量943万t计算,现有储量静态保证年限为33a,储量基础的保证年限为63a,表明世界铜资源是有足够保证的。 (二) 国内铜供需形势 1.供需状况 铜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原材料,为10种有色金属中的铝、铜、铅、锌4大品种之一,其消费量仅次于铝。我国长期以来,铜金属供需矛盾突出。据统计,铜的产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截至1990年底铜的累计消费量1326万t,累计产量815万t(含进口铜精矿产铜),自给率仅为61.5%。 近15年来,铜的生产与消费的状况:“六五”期间,平均每年消费铜61.5万t(《有色金属产品品种质量调查与研究》,1995),铜生产年均产量34.3万t(《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1991、1996年发布的数据而统计的五年平均产量,下同),缺口27.2万t,自给率55.8%。“七五”期间,年均消费量82.2万t(据《世界有色金属》,1994),年均生产铜50.86万t(不含进口粗铜产铜),缺口31.3万t,自给率61.9%。“八五”年均消费量99.4万t(据《’96中国矿产资源报告》,1997年公布的数据而统计的五年平均消费量),铜生产年均产量75.3万t,缺口24.1万t,自给率75.8%。“八五”期间自给率有所增长,主要是由于杂铜产量增长,年均28.2万t,实际矿产铜产量年均46.2万t和进口粗铜产铜年均0.9万t,矿产铜自给率仅为46.5%。从“六五”至“八五”15年间,我国铜的自给率(包括矿产铜、杂产铜)平均为65%。国内矿产铜的产量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3左右。 2.消费结构 中国铜的消费结构与国外差别较大。如美国的铜消费结构,主要是建筑业,其次是电器及电子产品等。而我国主要是电气行业,建筑业应用的却占的很少。据1985年全国工业普查资料,铜的消费结构:电气行业占50.38%(其中电线、电缆占45.7%,电气设备占4.68%);机械制造业占22.72%;轻工业占11.65%;交通运输占4.75%;建筑业占3.35%;其他行业占7.15%。1990年以来,用于电气行业占43.5%,轻工占20.9%,机械制造占6.6%,汽车占1.83%,交通运输占4.08%,电子占5.68%,其他占17.41%。 3.需求量预测 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处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时期,对铜的需求量大。近年来有关部门对铜的需求量进行了预测。 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于1994年对1995年、2000年和2010年铜的需求量预测:“七五”期间铜年均消费量为82.2万t,预测1995年铜的需求量105万t,年均递增率5.02%;2000年铜的需求量130万t,年均递增率4.36%;2010年需求量180万t,年均递增率3.31%。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1992年做了“八五”及2000年的铜的需求量预测:1995年铜消费量100万t/a,2000年将达到128~135万t。 地质矿产部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于1996年向国家提交的《我国主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对2010年国民经济建设保证程度论证报告》预测铜的需求量:2000年为130万t,2005年为145万t,2010年170万t,年均递增率分别为5.4%、2.2%、2.7%。 4.矿产资源保证程度 地质矿产部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对我国铜资源保证程度论证,根据1992年铜矿保有储量6261万t和矿床分布、铜矿品位、建设条件等做了具体分析研究,提出可供开发利用的储量3533万t,占全国铜矿保有储量的56%。其中,已开发利用的矿区占用的储量2780万t,可供设计利用矿区储量753万t,再加上在2010年前将待开发边远地区和低品位的几个大型矿床得以开发利用,在2010年矿山产能可达到60~70万t(铜精矿)(1996年全国生产铜精矿43.9万t),加上回收废杂铜40~45万t左右,预计2000年利用国内原料生产铜可能达105~110万t左右,但同2000年、2010年预测铜的需求量分别为130万t、170~180万t相对比,仍有较大的缺口,自给仅为60%左右。这是从矿山产能来论证铜矿对需求的保证程度。 从矿产资源配置来看,其保证程度,按生产1t铜金属需要配置2t铜金属储量,据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预测铜的需求量:1995年为105万t,2000年为130万t,年均递增率4.36%,计算1996~2000年的累计铜的需求量为598万t,以1:2配置可采铜金属储量,则需1196万t。2010年铜的需求量180万t,以2001~2010年递增率为3.31%,计算2001~2010年累计铜的需求量为1561万t,需要配置可采铜金属储量3122万t。故从1996~2010年共需配置可采铜储量4318万t。根据论证可利用的储量为3533万t,其中可采铜金属储量仅有2690万t,同需要配置可采铜金属储量4318万t相比,现有可采铜金属储量2690万t,仅能保证62%。 铜矿产短缺的主要原因,一是目前虽有保有储量6243万t(1996年底保有储量),但适于可供目前开发利用的储量仅有3500多万t,其中可采铜金属储量为2690万t,占全国铜矿保有储量的43%。二是贫矿多,富矿少。铜品位>1%的只有2206万t,贫矿多数开发经济效益差。三是大矿小开,除德兴、白银厂、永平等大规模开采外,多数矿山是中小型规模开采。四是矿山采选技术落后,如CNNC直属矿山中,除德兴二三选厂和永平、武山、安庆等新建和扩建的选厂,采选设备较先进的之外,其余矿山多数是五六十年代建设的矿山,技术装备陈旧、落后,生产效率低。全国铜矿采选综合能力仅有42万t(金属含量),落后于冶炼综合能力116万t。五是目前几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因边远建设条件差或因品位低而未能开发,如黑龙江多宝山铜(钼)矿、内蒙古乌奴格吐山铜(钼)矿、西藏玉龙铜(钼)矿等。 |
|
![]() |
|
|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中国BB贝博艾弗森官方网站资源网微信公众号 | |
| 关键字:、铜 | |
| 【字体:大 中 小】 TOP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