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尔区基本情况
鲁尔区位于德国的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的中部,其并不是严格的行政区域,它类似我国“苏南”、“苏北”这样的区域概念。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包括了11个县市,其中有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等比较有名的工业城市。鲁尔区共有550万人口,约占统一后德国人口的67%。德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平均246人,鲁尔区高达3 475人。鲁尔区有全世界最大的内河港口、繁忙的内河航道和欧洲最密集的铁路网,高速公路四通八达。19世纪上半叶鲁尔区开始大规模的煤矿开采和钢铁生产,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着名的重工业区。二战后这一地区进行了重建,目前备尔区仍是德国西部最重要的工业基地。鲁尔区年产煤约占德国西部总产煤量的90%,钢产量占德国西部总产量的70%。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鲁尔区的煤炭开采成本大大高于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加上石油和核电的应用,对煤炭的需求量有所减少。1957年鲁尔区共有141家煤矿,雇用了50万以上的矿工。从60年代起,鲁尔区的煤炭开采量逐年下降。由于技术的发展,钢铁、汽车、造船业需要的人员减少:钢铁生产向欧洲以外的子公司转移,钢铁产量也开始收缩。因此,从60年代开始,鲁尔区传统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走向衰落。煤矿和钢铁厂逐个关闭。煤炭工业就业人数从1962年起开始下降,到1996年已减至7万人。炼钢业失去了4万个工作岗位。造船业的就业人数减少213。70年代后,大工业衰落的趋势已十分明显。80年代问题越来越大,到80年代末期,鲁尔区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1980-1994年,鲁尔区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和采矿业的就业人数下降了33. 3%,工业中的就业人数下降了28.5%,建筑业的就业人数下降了29.8%,只有服务业就业人数上升了19.6%。这样,失业率就增加了,1996年德国的失业率是10.3%,而鲁尔区的失业率高达15%一16%。
(2)鲁尔区转型政策及经验
德国政府采取渐进式转型的办法,历经20多年,从被动转型人手,探索主动转型的新路,着力解决发展替代产业、劳动力再就业、筹措转型资金等问题。
第一,政府在工业转型中起主导作用。针对鲁尔区的实际情况,德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区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一是建立健全转型机构。1920年5月5日,德国政府颁布法律,成立了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是鲁尔区最高规划机构。1936年、1950年、1962年、1972年通过法律又一再扩大其权力,现已成为区域规划的联合机构、州联邦的权力部门。幼会中60%是市县代表,40%是企业代表。财政由州政府当局拨款和协会自筹款,协会还有贷款的权力。1968年协会制定了(鲁尔区域整治规划》,作为法令要求全区严格执行,对鲁尔区今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保证矿区关闭转型顺利实施,德国政府设立了相关的管理机构和配套机构,包括管理机构、基金组织、研究机构、培训中心、再就业中介机构、培育中小企业机构;同时制订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第二,加强矿区关闭和转型的指导。根据现有煤矿资源情况,德国政府提前确定了部分煤矿的关闭时限、减产和减人指标。到2005年,德国煤炭产量由1993年的9000万吨减至5 000万吨,员工由6万人减至4万人。德国政府通过提前制订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实施,避免了等资源枯竭后再集中安置职工给社会带来的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