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煤采选的下游产业。这是世界上大多数煤炭城市的普遍性发展经验。其主要方法是改变煤炭工业的产品结构,进行煤炭深加工与应用。德国鲁尔地区24%的煤研石用于生产建材,并通过褐煤炼焦、气化和液化,发展化学和冶金工业。在山西、河北、山东等矿区建立了一些重化工基地,但煤炭的加工利用深度不够,生产品种单一,产品附加值小。总体上看,我国煤炭加工和综合利用的规模小,水平低,潜力很大。
(2)培育和发展相关产业。煤炭资源型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聚集了各自一定的产业优势,若能以这种产业优势为基础,培育发展相关产业,完全可能形成新的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如山东省枣庄市发展煤化工、建筑材料和纺织业,形成了与煤炭产业同步发展的三大产业系列。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依托于煤电优势,形成了新型建材产业集群、煤化工产业集群、机械制造产业集群、钢铁和铸造产业集群等。
(3)培育新兴产业。我国不少煤炭资源型城市同时依托其他金属和非金属矿产优势,具有煤炭资源以外的其他资沥优势。例如,黑龙江省鸡西市依托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发展实木、白云石和陶瓷等规模型产业。河北省唐山市和邯郸市既是煤炭城市,又是重要的陶瓷工业基地。
(4)大力发展服务业。我国煤炭城市的产业结构往往表现出第二产业过重、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过轻的特点。而第三产业又多为低档次的零售商业和餐饮,不成规模,服务功能不强。煤炭城市应积极建立完整地服务业体系,发展市场服务、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社区生活服务等产业,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并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开发旅游业。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就业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