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和发展过分依赖煤炭资源。计划经济时期,煤炭工业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处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形成单一的以煤炭开采为主,其他相关产业为补充的产业结构体系。资源经济色彩越来越浓,能源重化工产业的结构刚性日益明显。目前,大多数煤炭城市的煤炭初级产品占80%以上,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弱,受外部影响非常大,业内人士形象比喻说:煤炭“感冒”,经济“发烧”。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建设以煤炭开发为核心,煤炭产业是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一条关联度高的产业链,支撑整个城市的经济,城市的发展对煤炭产业具有高度的依赖性,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比重大,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高科技产业发展滞缓,产业结构不合理。据统计,双鸭山、鸡西、鹤岗、七台河煤炭采掘业分别占工业比重的47%、44%、40%a、50%。七台河2005年三次产业比为13:44:38,并且二次产业中煤、焦、电三大产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70%,占全部税收比重的77%,城镇就业岗位的60%来自于煤炭。而由子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逐年开采,必将面临煤炭枯竭的问题。目前,黑龙江省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大多进人了开采的中后期,寻找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出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煤矿城市是以单一的煤炭产业为支柱,与之相配套的劳动力几乎都是从事煤炭的生产与经营,再加上当时招收矿工大多是采取从当地农村挑选的模式,从而形成了矿工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的特点。这种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和从事煤炭生产的劳动力,很难从煤炭产业中转移出来去从事别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此同时,煤炭城市缺乏结构转型的技术人才。其原因有三个:一是由于资源城市产业专业化倾向过重,造成了人才结构单一。煤矿城市的工程技术人员,就总量而言并不少,但其几乎都集中在与煤炭开采有关的领域,而其他领域则非常缺乏,资源开采以外的人才相对较少;二是由于产业层次低,致使高级人才缺乏;三是由于资源开采地区多处于边远、落后地区,导致该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不具有优势。当地区内资源开采企业效益下降以后,人才流出较多,流人较少。人才结构不合理使煤炭城市发展接续或替代产业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