锰矿矿床勘探类型及勘探工程密度 |
|
|
|
| 多年锰矿勘探实践说明,层状、似层状矿体,是工业锰矿的主体,因此将矿体控制难易程度,归纳为展布面积、稳定程度、构造复杂程度三要素,进而据以划分勘探类型。 展布面积,指连续展布面积。因断层分割的矿体,在尚未达到必须分别建井开采程度时,仍视为连续展布,分为三类: 1.大:一般沿走向长达2公里以上,连续展布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 2.中等:走向长1公里以上,连续展布面积0.20一1平方公里(堆积矿0.1平方公里以上)。 3.小:连续展布面积小于0.20平方公里(堆积矿小于0.1平方公里)。 稳定程度:是矿体形态变化、内部结构构造复杂程度、品位及厚度变化程度的综合反映。据已勘探的矿床统计,矿体的品位变化系数均在40%以下,厚度变化系数波动于30—90%之间,属于变化不大的范畴,因此主要侧重前两个方面。分为三个型: 1.稳定—较稳定:呈层状、似层状。结构简单,夹石稳定—不甚稳定,矿层连续性尚好,局部偶尔出现不可采的天窗。 2.不稳定:由多层数毫米至十余厘米的锰矿和夹层组成的、变化大的互层状矿层;分枝复合和膨缩现象显着的透镜状矿体;由尖灭再现、分枝复合频繁的矿饼群组成的矿层;品位厚度变化于可采不可采之间、出现较多天窗的矿层。堆积矿底板起伏较大,厚度变化较大,也属于不稳定型。 3.极不稳定:囊状体,小矿脉。 构造复杂程度,分为三类: 1.简单:呈产状稳定的单斜或宽缓褶皱,断层少,且断距不大。 2.中常:呈单斜或宽缓褶皱,但次级褶皱起伏多,或较大的断层较发育,矿体受到分割。 3.复杂:呈紧密褶皱,次一级褶皱极发育。或大断层多,矿体分割厉害。或小断层密集,特别是倾角缓的正断层较多,出现大量的构造无矿带。 综合上述因素,将锰矿床划分为四个勘探类型: 第Ⅰ类:展布面积大、矿层稳定、构造简单的矿床。实例:贵州铜锣井锰矿南翼。 第Ⅱ类:展布面积大、构造简单而矿层尚稳定至不稳定的矿床;矿层稳定、构造简单而展布面积中等的矿床。第一种情况的实例:云南斗南锰矿白姑矿段。第二种情况的实例:广西龙头锰矿。 第Ⅲ类:展布面积中至大、矿层稳定或尚稳定而构造复杂的矿床;展布面积中至大、构造简单至中常而矿层不稳定的矿床。第一种情况的实例:有湖南湘潭锰矿。第二种情况的实例:有辽宁瓦房子锰矿,广西思荣凤凰、平乐堆积锰矿。 第Ⅳ类;矿体小而不稳定或小而构造复杂的矿床,实例:如广西蓬莲冲烟灰状锰矿。 一般矿区勘探类型和工程间距,按主矿体(层)的特征确定。但不同地段有明显差异时,可分别归入合适的类型,采用不同的工程间距;或虽构造复杂程度和稳定程度基本属同一类型,但因构造错断或剥蚀破坏,形成与主矿体分离的较小矿体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密工程。 上述工程间距,一般是指钻探网度(堆积矿为浅井网度)。在地形条件有利于施工坑道时,Ⅲ、Ⅳ类矿床尽可能在浅部首采地段,布置一些勘探坑道,以提高其勘探研究程度。 陡倾斜的锰帽矿床,沿走向相当长而沿倾斜甚窄,沿倾向的工程密度应根据氧化带的深度确定。 堆积锰矿一般宜采用表中同类型工程间距中较密的间距控制。矿体边部复杂的地方,必要时应适当加密。 必须指出,矿床地质的研究,是正确布置勘探工作的前提,勘探工作中,要首先详细研究2—3条主干剖面,以指导勘探工程的合理布置和基本工程间距的正确选择。 |
|
![]() |
|
|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中国BB贝博艾弗森官方网站资源网微信公众号 | |
| 关键字:锰矿|勘探类型|勘探工程 | |
| 【字体:大 中 小】 TOP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